您的位置 首页 > 字典

汉宣帝的历史功过_汉宣帝成语典故有哪些故事有哪些

1.赏罚分明的意思

2.骄兵必败成语故事_成语“骄兵必败”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3.故剑情深历史故事

4.背生芒刺近义词

5.成语典故

6.汉朝的历史典故

汉宣帝的历史功过_汉宣帝成语典故有哪些故事有哪些

01

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有安不忘危、出奇制胜、白驹过隙、当局者迷、走为上计、因材施教、相知恨晚、唯利是图、人弃我取、蓬生麻中。

1、安不忘危

我国最早的一部占卜书《周易》关于吉凶祸福有深刻的论述,特别在治国方面的解释是相当深刻。真正有远见卓识的人,应该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告诫当政者在生存的时候不要忘记灭亡,在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在国家大治的时候不要忘记发生的可能性。?安?的背后之所以隐藏着?危?,是因为许多人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导致最安全的状态演变为最危险的状态。

2、出奇制胜

春秋时期,燕昭王派大将乐毅攻齐。五年便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齐国最后只剩下即墨。赫赫有名的齐国人田单足智多谋,对兵法也是了如指掌。最初他在齐国临淄当一名微不足道的小吏,乐毅攻入齐国时,他让家人把车轴两端突出部分锯掉,在轴头包上铁皮,安平被燕军攻破后齐人争先恐后逃亡,许多车子轴头被撞断,唯有田单家的车子由于经过改装,他们安全地逃到了即墨城。即墨大夫守军推举田单为将军领导即墨的抗燕。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派大将骑劫接替乐毅的职务,将乐毅调回国。乐毅被无缘无故撤职后,燕军士气一落千丈。田单接二连三地派人混进燕军四处散布流言蜚语,致使齐军的士气高涨,而燕军的斗志则越来越松懈。此时田单在晚上叫人把数千条牛集成群,将牛的尾马点着火,派五千精兵跟在牛的后面。燕军被突如其来的牛群吓坏了,他们像惊弓之鸟一样手足无措地四散而逃,跟在牛群后面的齐军趁乱将燕军杀得一败涂地。田单奋起直追,将七十多座城池悉数夺回,在田单的拥护下襄王被立为齐军,田单也被封为安平君。

3、白驹过隙

春秋时期,孔子专程去向德高望重的老子请教关于?至道?的学问,老子对孔子说道:?你想问道的学问,就必须先斋戒,把心里的杂念去掉,专心致志,洗涤身心才能够听得进去。现在我给你粗略的说一说道的内容。?接着老子推心置腹地对孔子说:?人活在天地之间,时间是非常短的,就像是白色的骏马一闪而过,世间的事总是千变万化,生的生,死的死,生了死,死了生,生死往来都是在变化,这本来就是常态不足为奇。但是人们对于死却感到十分悲伤,因为他们被生死的观念思维所束缚。如果能够将死看成身体埋在地下而精神升华至天空成为无形的东西,那就是从有形归于无形,便不会感到悲哀了。道是不可以多求问的,最重要的是心神领会,当你真正懂了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奥秘。?孔子听了以后向老子表示感谢,并回去通过深思熟虑,真正悟出了道理。

4、当局者迷

唐朝时期,赫赫有名的学者元澹撰写过三十多篇《魏典》,在当时产生很大的影响。大臣魏光上书给唐玄宗提出把魏征修订过的《礼记》列为经书,唐玄宗非常赞同,他让元澹等人进行校阅并加上注解。经过元澹等人废寝忘食的工作完成了这个任务。此时右丞相张却提出异议,他说西汉戴圣的《礼记》用了上千年,东汉时郑玄也加过注解,改用魏征的修订本不是多此一举吗?玄宗听了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开始改变主意。元澹为此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了一篇《释疑》的文章来表明本子要改换的观点。其中客人先问:?《礼记》这部作品,是戴圣编写郑玄加注的好还是魏征修订的好主人回答道:?戴圣编著的本子从西汉就开始用,其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正是因为这样魏征才重新进行整理,只是没想到有部分墨守成规的人会提出反对意见。?客人听后赞不绝口地称道:?是呀,这好像是下棋一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走为上计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八回:晁盖问吴用道:?我们事在危急,却是怎地解救吴学究道:?兄长不须商议,?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晁盖道:?却才宋押司也教我们走为上计,却是走那里去好吴用道:?我已寻思在肚里了。如今我们收拾五七担挑了,一径都走奔石碣村三阮家里去。今急遣一人,先与他弟兄说知。?晁盖道:?三阮是个打鱼人家,如何安得我等许多人吴用道:?兄长,你好不精细!石碣村那里一步步近去,便是梁山泊。如今山寨里好生兴旺。官军捕盗,不敢正眼儿看他。若是赶得紧,我们一发入了伙。?晁盖道:?这一论极是上策,只恐怕他们不肯收留我们。?吴用道:?我等有的是金银,送献些与他,便入伙了。?正是:无道之时多有盗,英雄进退两俱难。只因秀士居山寨,买盗犹然似买官。

6、因材施教

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孔子成为了中国最早公开讲学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因材施教?就是其中一个。孟武伯、孟懿子、子夏、子游四人都开诚布公地问孔子怎样做才算是?孝?,孔子给予他们的回答却是不相同的:孟武伯对父母的冷暖病痛从来都不注意,孔子推心置腹地对他说,首先要关心父母的健康,才称得上孝;孟懿子是鲁国的达官贵人,一直以来对?周礼?就视而不见,常有违犯周礼的僭(ji?n)越行为,孔子就跟他说,无论父母生前死后,都要遵守周礼,才称得上孝;子游、子夏平时对父母生活还是很关注,孔子就对他们说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蔼可亲,必恭必敬便是孝。同是一个?孝?,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孔子都给予了不同的回答,这便是有的放矢的教育。

7、相知恨晚

西汉时期,吴楚等七王举兵叛乱,汉景帝任命窦太后的侄子窦婴被为大将军,还赏赐给他很多的钱财。窦婴把皇帝赐的钱物放在走廊上,将士们路过走廊时可以按自已的支出取用,自己却分文不取。战乱平定之后,窦婴被封为武其侯,后来还当过丞相,当时位高权重,许多达官贵人们都想投到他门下,因此阿其所好用尽所有办法巴结他,当时可谓门庭若市。平定七王之乱时灌夫曾经带着数十个骑兵冲入吴王营中杀敌数十人,战功赫赫有名,灌夫平时为人刚正不阿,对阿谀奉承的事情深恶痛绝,但他对贫穷没有身份的人却保持着尊重。窦太后死后窦婴的权力渐渐削弱,过去趋炎附势的那些人渐渐的开始疏远窦婴,但灌夫对窦婴的态度还是跟往常一样,两人相处时经常表示相知太晚。灌夫后来因为窦婴没有受到势利小人的尊重而打抱不平,得罪武安侯田蚡最终招到杀身之祸。

8、唯利是图

春秋时期,秦恒公与晋厉公双方签订了友好盟约,约定双方今后保持和平相处的政策,不做任何伤害对方利益的事情。可是没想到,盟约墨迹未干,秦桓公就派人到狄国和楚国游说,并且乐此不疲地怂恿它们出兵攻打晋国。晋厉公派特使吕相到秦国去抗议。吕相推心置腹地对秦桓公说:?你们秦国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国,可是为什么从来都是背信弃义?你一方面与晋国签订了友好条约,另一方面却对楚国说,支持它侵犯晋国的行动。世人应该怎么理解你们的政策秦桓公妄自尊大地回答道:?这很好理解,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只要对秦国有好处,其他后果我们可以视无不见。?吕相吃惊地指出:?你们的做法真是骇人听闻,这难道不是唯利是图吗秦桓公说:?你概括得很淮确,我们所需要的正是唯利是图的政策。?吕相开诚布公地质问道:?你们就不怕别国跟你们断交吗秦桓公说:?那就悉听尊便吧。?不久以后,晋、秦便开始绝交了,之后两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战争。

9、人弃我取

战国时期,魏国国相李悝在国内鼓励农民多多益善地种粮食,并实行?平籴?法,丰年时国家平价收粮食,荒年时再以平价卖粮食。洛阳城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富商名叫白圭,他从李悝的政策中受到了一些启发,想出了一套?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赚钱理论。他的做法是:别人如果因为过量生产低价销售,他就多收购,当别人高价要买的时侯,他便卖出。白圭是这样操作的:当粮食丰收时大量上市的时侯价格便宜他就买进并囤起来;此时正好是蚕丝、漆价格好的时侯,他在这时侯把囤积的蚕丝跟漆高价卖出去。到了蚕丝出产的时侯蚕丝价格便宜了他又低价收进,而此时粮食的价格又上涨了,他这时又在高价卖出粮食。白圭乐此不疲地通过这样低买高卖的手法,他的财富也迅速地增长了。

10、蓬生麻中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传位给8岁的刘弗陵,即汉昭帝,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等辅政。汉武帝的五儿子刘胥虽然没有真才实学但野心不小,见昭帝年少无知,就希望他早日死去,好轮到他当皇帝。刘胥请来女巫诅咒昭帝。那女巫装神弄鬼,碰巧昭帝命不长,活了21岁就死了,刘胥兴高烈地等着继位。不料霍光等决定立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胥恼羞成怒,命女巫诅咒刘贺。刘贺听说要立他为帝,就滥用职权强抢民女,甚至国丧期间吃喝玩乐。于是霍光取措施将他驱逐出宫,他只当了27天的皇帝就被废去。刘胥以为这回可以轮到他了。不料霍光等又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史称汉宣帝。刘胥一方面命女巫诅咒宣帝,一方面与楚王刘延寿暗中勾结,阴谋篡位夺权。后来东窗事发刘延寿畏罪自杀,刘胥则被免去死罪。刘胥让女巫诅咒皇帝这件事败露,朝廷决定查究。刘胥如惊弓之鸟,将女巫及知情二十余人毒死。刘胥灭口的消息传开后,宣帝派大臣去审理这个案子。刘胥知道天网恢恢,索性在王府摆开宴席,将儿子叫来,命宠姬穿着霓裳羽衣来献舞陪饮,直到天明,与大儿子诀别后便上吊自杀。

赏罚分明的意思

汉朝时期,汉宣帝重用霍光,不听徐福的限制霍光的劝谏。霍光的子孙图谋造反被宣帝镇压,宣帝奖赏那些有功人员,唯独不赏徐福。于是有人上书讲述曲突徙薪的故事,讲主人款待那些焦头烂额的救火人而忘记提出改正意见的人,宣帝立即重赏徐福,并封其为郎中。

骄兵必败成语故事_成语“骄兵必败”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赏罚分明的意思: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

赏罚分明,汉语成语,拼音是shǎng,fá,fēn,míng,意思是指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清楚明白。出自汉·王符《潜夫论·实贡》。

成语出处:

汉·王符《潜夫论·实贡》:“赏罚严明,治之材也。”《汉书·张敞传》:“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例: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5回:“可见做上宪的人,又要~,又要记性好,夫然后叫人心服。”

成语典故:

汉宣帝时期,渤海、胶东一带盗贼十分猖獗,他们四处作恶。汉宣帝派大臣张敞前去治理,张敞向宣帝请求必须奖赏那些追捕盗贼有功人员,严惩盗贼。到任后,他赏罚分明,差吏们个个奋勇追捕,社会迅速恢复安定。

晋文公僖负羁是曹国人,曾救过晋文公的命,是晋文公的救命恩人。因此晋文公在攻下曹国时,为了报答僖负羁的恩情,就向军队下令,不准侵扰僖负羁的家,如果有违反的人,就要处。

大将魏平和颠颉却不服从命令,带领军队包围了僖负羁的家,并放火焚屋。魏平爬上屋顶,想把僖负羁拖出杀死。不料,梁木承受不了重量而塌陷,正好把魏平压在下面,动弹不得,幸好颠颉及时赶到,才把他救了出来。

这件事被晋文公知道后,十分气愤,决定依照命令处罚。大臣赵衰(赵国君王的先人)向文公请求:“他们俩人都替国君立下汗马功劳,杀了不免可惜,还是让他们戴罪立功吧!”晋文公说:“功是一回事,过又是一会事,赏罚必须分明,才能使军士服从命令。”于是便下令,革去了魏平的官职,又将颠颉处死。

从此以后,晋军上下,都知道晋文公赏罚分明,再也不敢违令了。

故剑情深历史故事

“骄兵必败”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说骄傲的军队必定打败仗。

这则成语出自《汉书·魏相传》: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汉宣帝刘询派侍郎张吉等,将一些罪犯送到渠犁一带屯田积粮,以备攻打西北边境的车师国。秋收到来时,汉军打下车师,匈奴却派骑兵袭击车师。

汉宣帝召集群臣商议攻打匈奴一事。将军赵充国认为可乘匈奴势弱,派兵攻其右翼,使它不再袭扰西域。丞相魏相不同意他的观点,劝谏宣帝说:“这些年来,匈奴并没有侵犯我们边境。为了车师而去攻打匈奴,道理是讲不通的。现在,边境上老百姓生活困难,缺衣少食,怎能轻易兴兵打仗呢?国内连年遭灾,收成不好;郡县官吏不称职,风俗、道德也很成问题,子杀父、妻杀夫的案件屡次发生。我认为处理好国内的事情很重要,应当首先整顿朝政,任用贤能。一定要出兵的话,打了胜仗,也后患无穷。仗着国大人多而对外炫耀武力,就是骄横的军队,军队骄横必定要灭亡。”汉宣帝便没有攻打匈奴,只让部分军队开到车师附近,等匈奴兵退走后,接郑吉的军队返回渠犁。

魏相的话便可概括成“骄兵必败”,说的是用兵之道,也是做人之道。

背生芒刺近义词

故剑情深历史故事

故剑情深历史故事,故剑情深比喻结发之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的意思。究竟故剑情深的故事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下故剑情深历史故事,请继续往下看看吧。

故剑情深历史故事1

故剑情深的故事1

故剑情深最早出自《汉书·外戚传上》:“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其指”。

汉宣帝刘询在流落民间时,他娶了许平君为妻,二人相依为命,夫妻情深。后来,刘询被霍光推立为帝,许平君也被封为婕妤。当刘询想立许平君为后时,群臣迫于压力都支持霍光之女霍成君当皇后。于是,刘询便下了一道“寻故剑”的诏书,让众爱卿帮其寻找曾经在民间陪伴自己的一柄剑。圣旨一下,朝臣们很快就揣测出刘询借他对故剑念念不忘,来暗指自己不会抛弃糟糠之妻的圣意。于是,他们都联合奏请立许平君为后。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为成语故剑情深,比喻结发之妻不离不弃,夫妻情深。

故剑情深的故事2

该典故是汉宣帝刘询和他的结发妻子恭哀皇后许平君的故事。

刘询是汉武帝刘彻和皇后卫子夫的重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刘询因“巫蛊之祸”曾在襁褓之中入狱,后流落民间。19岁时被大将军霍光迎立为皇帝,他不顾霍光希望立自己的小女儿霍成君为皇后的要求,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诏书,他说:“在我贫微之时,很喜欢一把古剑,现在我是十分地想念它啊,众位爱卿有没有办法帮我把它找回来呢?”大臣们揣测上意后,很快便知道了汉宣帝想要表达的意思,于是他们联合奏请立当时被封为婕妤的许平君为皇后,霍光之女霍成君为婕妤。这即是著名的典故——故剑情深。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浪漫的一道诏书了。贫贱不相离,富贵亦相知。当上一国之君后,刘询并没有忘记自己落难民间时娶的糟糠之妻许平君,转而力荐她入主后宫,这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贤德皇后——“许皇后”。这道浪漫的诏书,见证的是一位贫女与一位帝王最平和温情也是最旷古绝今的爱与思念。

故剑情深的故事3

公元前72年,汉宣帝刘询突然颁发了一道令人莫bai名其妙的诏书,他在诏书中说:我在贫微之时曾有一把旧剑,现在我非常怀念它啊,众位爱卿能否为我把它找回来呢?看了圣旨后,很多大臣都是一头雾水,不明所以,善于察言观色的大臣对汉宣帝年幼时的生活经历展开了探究。

身为汉武帝曾孙的刘询,出生仅几个月就因宫内的巫蛊之祸受牵连,尚在襁褓之中就成了狱中的囚徒,后被祖母的娘家收养。长期在民间的生活,让刘询见识了民间的疾苦,也培养了他质朴的个性和亲民的思想。直到汉武帝下诏,将刘询收养在掖庭,刘询的宗室地位才总算得到了确认。

掖庭令张贺原是刘询父亲的老部下,他待刘询如亲生儿子一样,出钱供刘询读书,在刘询长大后,为他迎娶了当地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许平君为妻。许平君是个勤劳贤惠的女子,在刘询最困难的日子里没有嫌弃丈夫与他相依为命,用自己的柔情让这个落魄的王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爱的'力量。

公元前74年,汉昭帝死后,因其没有子嗣,在大司马霍光的奏议下,18岁的刘询意外地登上了帝王的宝座。为了笼络霍光这个左右朝政的权臣,当年他又娶了霍光的女儿。深知自己势单力孤的刘询,在霍光的有生之年,一直对他言听计从,百依百顺。

可是有一件事让霍光心里很不痛快,也让群臣摸不着头脑,这就是立皇后。当时君臣为讨好霍光,都纷纷上书说霍光的女儿是最佳的皇后人选,对此刘询不置可否,第二天,就颁发了这道“上乃召求微时故剑”的圣旨。

善于揣测上意的大臣们很快便品出了这道圣旨中的特殊意味:连贫微时用过的一把旧剑都念念不忘的人,自然也不会将陪自己相濡以沫的女人抛舍不顾,在他贵为天子、册封皇后的关键时刻,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女人屈居人后呢?

醒悟过来的大臣们马上转变了风向,纷纷请立许平君为皇后。刘询因此“顺应”众意,把许平君封为皇后。此后,“故剑情深”便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浪漫典故。

即使冒着帝位不保的风险,也要为心爱的女人争一个享受至高尊崇的名分,刘询的这道圣旨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浪漫的一道圣旨,而隐藏在圣旨字里行间的,却是一个王子对贫女最庄严的爱情承诺。

故剑情深历史故事2

故剑情深”,讲的是汉宣帝刘询19岁被大将军霍光迎立为皇帝后,不顾霍光希望立自己的小女儿霍成君为皇后的要求,却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诏书:在我贫微之时很喜欢一把古剑,现在我是十分的想念它啊,众位爱卿有没有办法帮我把它找回来呢?智商高的大臣开始找剑,情商高的大臣却想起了刘询少时落难民间时娶的糟糠之妻许平君,转而力荐她入主后宫?这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许皇后”。

许平君(前89年-前71年),昌邑(今山东金乡)人,平恩戴侯许广汉之女,汉宣帝刘询的第一位皇后。许平君本来许配给欧侯氏家族的男子,但是未过门未婚夫即过世,在掖庭令张贺作媒的情况下,与当时尚是一介平民的刘询成婚,不久她生下后来成为汉元帝的刘?,元平元年(前74年)刘询被拥戴为皇帝,许平君进宫成为婕妤,不久被立为皇后,后遭霍光夫人显鸩杀。汉宣帝非常悲痛,追封她为“恭哀皇后”,葬于杜陵南园(也称少陵)。

西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前91年-前49年),本名刘病已,字次卿,又字谋,即位后改名询,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长孙,史皇孙刘进的长子,生母为王翁须。

故剑情深的故事简介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皇帝。他的出生就是一场腥风血雨,除了那个手戮自己儿孙的曾祖父--汉武帝刘彻,所有亲人皆在一场莫名其妙可笑至极的巫蛊之祸中死去。尽管如此,年仅四岁却身在监狱中的他仍逃脱不了一句"有王气在东监",只因这一句相士之言预示着他的九五至尊的命运,他唯一的亲人便要置他于死地。写到这里,心境着实悲凉。难以想象他是在怎样的凄风苦雨中成长的。侥幸逃脱了皇帝的屠戮,他娶了刑狱之人的女儿,这个女子名叫许平君。或许,他们便是在阴暗的监狱深墙中玩闹到大的吧。

在市井中长大的他多多少少沾上放荡不羁的气息,却仍与糟糠之妻许平君恩爱相守,并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儿子。我相信在他的性格里,始终是正直并且聪慧的一面在主导着,因此日后他即位成为汉宣帝后,没有受过正统教育的他立即显示出聪颖智慧的一面。彼时,中兴之臣霍光把持大汉权柄。武帝之后的昭帝只是光芒一现便消逝了,而后的昌邑王刘贺则上演了一出闹剧即被赶下舞台。霍光带人迎回了18岁的他,改名刘询,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位有为之君---汉宣帝,曾经的市井无赖刘病已认识到能臣霍光手中的权利足以再次将他推向地狱,因此与之霍光,他是感激尊敬却又心存忌惮的,"大将军光稽首归政,上谦让不受;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及昌邑王废,光权益重,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他尽可能地顺从。只有一件事,却是他永远无法妥协的。

霍光有女名成君,世人皆以为此女该是皇后的最佳人选,于皇帝,这是巩固权位的最好手段,于霍家,亦是富贵显赫的象征。此时的皇帝却沉默了,只是下了一道诏书:"我在贫穷困苦的时候有一把随身的旧剑啊,曾经它是伴随着我朝朝暮暮,我现在十分地想念它,众爱卿能帮我找回来吗?"("上乃召求微时故剑"--《汉书》),聪明的大臣们明白了,皇帝是在眷恋着他的妻子,贫女许平君。困顿的时候是你伴我守侯每个黎明,爱的是你,只有你能与我心有灵犀,一世的荣华,也只有你有资格与我长相守。及至迎回爱人,一切都美满地像个童话故事一样。奈何抵挡不住的仍是权利与欲望。感叹的是,古今帝王,能有几人一心一意,不被声色所诱;悲哀的是,即便专情如此,奈何之!

三年,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许平君定是最幸福的皇后,只有她是与爱人携手走相伴至直死亡。在她带着美好的期许准备迎接他们的女儿时,女医淳于衍受到霍光的夫人霍显的收买,以一帖忌药将分娩的许后推向死亡。史书并当然不会记载刘询的悲痛,只有杜陵的南园深埋了这位风华短暂的皇后与一位帝王的沉痛思念。南园遗爱。霍光之女霍成君最终还是成了皇后,这也应是个温厚的女子,一颗痴心爱着她的丈夫,却是另一出悲剧的开端。

霍光逝世后,刘询的悲痛与怨恨使他将霍氏灭了族,霍成君便顺理成章地被废。汉宫之中埋藏了多少怨恨,至今草木有悲风。

成语典故

背生芒刺近义词:芒刺在背、背若芒刺。

背生芒刺原义是背上扎了芒刺;比喻因畏忌而极度不安。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

成语典故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年仅八岁的小儿子刘弗陵即位,史称汉昭帝。按照武帝的遗诏,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御史大夫桑弘羊等辅政,掌握朝廷军政大权。

霍光忠于汉皇室,曾取一系列措施,使西汉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他又利用手中的权力,排斥与自已意见不同的人,把桑弘羊等处死,甚至威逼反对他的一些皇亲国戚自杀,从而使他威名大震。、

昭帝的寿命不长,二十一岁就死了。他没有儿子,于是霍光把武帝的孙子刘贺立为皇帝。后来,霍光发现刘贺生活放荡不堪,整天寻欢作乐,经与大臣们商量,把刘贺废掉,另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

刘询的祖父刘据,是武帝的太子,后来涉及到一个,连同全家被杀。当时刘询还是婴儿,由于一个狱吏的营救,才幸免于难,后寄养在民间外祖母家。刘询因为从小在民间生活,所以懂得一些生活的艰难。

不过刘询也非常清楚,霍光的权势很大,自己的生死存废完全取决于他,因此对他很害怕。刘询即位后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去谒见祖庙。到了那一天,宣帝乘坐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霍光就坐在马车一侧陪侍。皇帝见霍光身材高大,脸容严峻,不由自主地觉得非常畏惧,惶恐不安,就像有芒刺在背上那样难受。

此后,宣帝见到霍光,总是小心翼翼。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乘车时再也没有他来陪侍,宣帝才感到无拘无束,行动自由了。

成语寓意

霍光开始做侍郎时,小心谨慎,等大权独揽之后,废掉了刘贺,迎立刘询刘询对霍光有种芒刺在背的感觉,霍光功高震主,霍氏一门骄奢放纵,最后落得被满门抄斩。可见,功高震主是作臣子的大忌。

当人的权力范围超出常规的认可后,就会引起他人的敌视,这时就要视自身的能力考虑,是要谨慎地进取还是放弃。而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应惶恐不安,而是应该镇定自若地对待,要知道事情总会有解决的办法。

汉朝的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有何意义

有些成语在记忆的时候会较为困难,一方面的原因是很难从字面意义上懂得它的意思,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有些生僻字难以记忆。掌握这些成语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那便是查成语字典将它所蕴藏的典故找出来,再根据成语典故去了解记忆这个成语。这样我们不仅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个成语,同时也是一种积累作文写作素材的方法。一个成语即为一个故事,那么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便有可能用上期中的一个故事作为分论点喔!下面是由作文栏目为你带来的成语典故精选,希望能够对你带来启发。

  温舒编蒲

 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凿壁偷光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囊萤映雪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著述等身

 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三,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带经而锄

 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

  挟策读书

 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枕中秘宝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高凤流麦

 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牛角挂书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jiān)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负薪读书

 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悬梁刺股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韦编三绝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下帷读书

 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三余读书

 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

  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读书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汉朝是汉高祖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王朝,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汉朝的历史典故,希望你会喜欢!

 一、白登之围

 汉太祖刘邦登基后,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陈豨、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稳固,为了防止反叛和巩固皇权稳定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或贬或杀,改封刘氏宗亲为王,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此时,由于历经多年,国力较弱,而汉高祖刘邦在攻打匈奴时,曾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即白登之围,从此以后,汉朝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宝换取帝国和平,于是,汉朝初期并没有什么战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二、诸吕之乱

 汉高祖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但是在此期间,实际是吕后称制。吕后尊汉高祖刘邦遗嘱用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沿用汉高祖刘邦的黄老政治的政策,达到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的效果,为史家所称道,但吕后同时又任用外戚,压制功臣,酿成“诸吕之乱”。

 三、文景之治

 吕后死后,诸吕之乱被以周勃为领袖的大臣铲除,众臣迎立汉文帝刘恒。他和儿子汉景帝刘启即位期间,继续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虽然汉景帝刘启时期(前154年)发生了此时期唯一的—“七国之乱”,但是仅经历10个月即为周亚夫、栾布所平定,并未对汉朝带来实质影响。这段时期,匈奴虽然几次入寇中原,但大多数时间里和南越一样,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汉朝方面则不断积蓄国力,透过马复力等措施来积极备战。这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成为大一统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称羡的治世时代。

 四、南征北战

 汉景帝刘启死后,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汉世宗孝武皇帝,也就是汉武帝。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更为强大。在政治上,汉武帝刘彻加强皇权,首创年号,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从此,诸侯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了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经此二次后,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文化上,废除了汉朝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治国的思想,积极治国;并纳董仲舒的建议,开始重用儒术。尽管武帝时期兼用儒、法、道、阴阳、纵横等各家人才,汉朝也一直“霸王道杂之”,但汉武帝刘彻时期对儒家的用,使得儒家思想得到重视,并在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军事上,积极对付汉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这期间,汉朝先后出现了卫青、霍去病等天才将领,终于击败匈奴单于,使得“漠南无王庭”。又收复南越国和朝鲜,使中国成为霸主,世界第一大帝国。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翁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大国,而达到了离间西域和匈奴,进而控制西域的目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因此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是汉朝疆域最大的时期,也是汉朝的极盛时期。

 五、宣帝中兴

 汉武帝刘彻晚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因此被害。汉武帝刘彻死后,年仅7岁的汉昭帝刘弗陵即位,是为孝昭皇帝。汉昭帝刘弗陵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田千秋、桑弘羊和霍光5人共同辅政。但是在元凤元年(前80年),爆发元凤,汉昭帝刘弗陵清醒地诛杀了上官桀等一批阴谋权臣,避免了霍光被冤杀。霍光从此继续辅佐汉昭帝刘弗陵治国。汉昭帝刘弗陵遵循汉武大帝刘彻晚年的政策,对内继续休养生息,以至于百姓安居乐业,四海清平。汉昭帝刘弗陵死后,汉武帝刘彻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他行为放纵,密谋除掉霍光,但反被霍光废掉。之后霍光又迎立汉宣帝刘询(又名刘病己,汉武帝曾孙)即位,是为汉中宗。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还政于汉宣帝刘询。地节二年,霍光去世。但霍氏一门逐渐黑暗。汉宣帝刘询将的霍氏集团一网打尽。汉宣帝刘询治国摒弃不切实际的儒学,取道法结合的'治国方针,在整顿吏治上沿用汉昭帝刘弗陵,劝民农桑,抑制兼并,降低豪强在国家中的角色。经过了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的治理,国家经济明显恢复,使汉朝再度迎来了盛世,这就是著名的武昭宣盛世。

 汉武帝刘彻死后,汉宣帝刘病已时期即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但是,汉朝经历多年战争,加上汉武帝刘彻好大喜功,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导致汉朝国力衰弱,前朝积蓄被挥霍殆尽。为此,汉武帝刘彻晚年曾发表著名的轮台之诏,希望不再穷兵黩武,也使汉朝不至于败亡。为抢救经济,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曾取一系列政策,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稳定物价,与民争利,加强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

 六、西汉灭亡

 汉宣帝刘询死后,汉元帝刘奭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败。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导致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汉元帝刘奭死后,汉成帝刘骜即位。汉成帝刘骜好女色,先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赵飞燕、赵合德),由于赵氏姐妹不能生育,汉成帝刘骜与其他妃嫔的子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害杀死,史称“燕啄皇孙”。由于“酒色侵骨”,汉成帝刘骜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之中。汉成帝刘骜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了条件,皇太后王政君权力急剧膨胀。汉成帝刘骜死后,汉哀帝刘欣即位,是为汉孝哀皇帝。汉哀帝刘欣有“断袖之癖”,终日与他宠信的对象董贤厮混玩耍不理朝政。外戚王氏的权力进一步膨胀。国家已经呈现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公元前1年8月15日,汉哀帝刘欣去世。8月17日,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贤成为大司马,并迎接汉平帝刘衎。10月17日,刘衎即位,是为汉孝平皇帝。但是,汉平帝刘衎已经沦为王莽的傀儡。公元6年2月3日,年仅14岁的汉平帝刘衎病死,王莽仅仅立孺子婴(刘婴)为皇太子,自己担任“摄皇帝”。公元8年十一月,王莽废除孺子婴皇太子之位,建立新朝,史称大新帝国或新莽王朝,西汉灭亡。

 汉朝的历史典故 篇1

 1、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被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因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2、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的。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今山西沁县)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用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才得脱险。

 “白登之围 ”后,刘邦认识到仅以武力手段解决与匈奴的争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里,取“和亲”政策便成为笼络匈奴、维护边境安宁的主要手段。

 3、轮台悔诏

 汉武帝晚年,求长生不老,竟被方士巫术迷惑,幻想成仙。他招进一批方士在宫中炼什么不老丹。那些方士的三寸不烂之舌,害得他终日神情恍惚。不老丹未炼出来,有一个他宠幸的“活神仙”李少君倒病死了。武帝总说人家羽化成仙了。武帝还依方士之言,在宫里铸—铜柱,高达二十丈,柱顶铸一仙人。头顶玉盘,承接天上降下的仙露。武帝天天喝饮仙露,不料病倒了。多亏太医救治才没丧命。诸如此类的蠢事,不胜枚举。北京北海公园里还有这承露盘的山寨品哩!

 武帝六十五岁那年的一天,正在宫中昏睡,梦见无数木人,手持棍杖围着他喊打。惊醒后,对宠臣江充谈及梦状。江充说,如今流行巫蛊之术,一定有人利用木刻小人诅咒陛下。武帝信以为真,即命江充查究。这江充是混进宫中的一个奸臣,有次因一偶然与太子刘据发生摩擦。这下,便想借机攻讦太子,在皇帝面前讨赏。江充预先指使人刻了一小木人,暗中埋在太子宫里。然后亲率人马挖出来,以陷害太子。太子不等江充去向武帝禀报,立即征调武士抢先砍了江充脑壳。武帝闻报大怒,命宰相带兵拘捕太子,闹得宫中杀声震天。太子母亲卫皇后含愤自尽,太子本人被迫出逃湖县(今河灵宝西)。后因官兵追捕甚紧,太子已无处可躲,只得自缢身亡。

 事后,武帝终于查明:是江充蓄谋制造小木人,迫使太子起事。太子死了,后悔已晚。武帝下诏诛灭江充九族,在太子自缢身亡的湖县筑了一座思子宫,以表对枉死太子的哀忱。

 太子枉死后,武帝痛定思痛,幡然醒悟。看看眼前,从他曾祖父刘邦起就有了的匈奴之患,至今未能平息,不断侵扰国土,堂堂大汉王朝军队连吃败仗。将军李陵的五千人马也全军覆灭,李陵甚至投降了匈奴,派到匈奴去修和交好的使臣苏武也被匈奴扣留,杳无音信。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竟被他处以宫刑。那些年,朝政不仅毫无建树,而且日益松懈,致使政令不出皇宫,酷吏横行,贪官当道,轻济萎缩,百姓深恶痛绝,怨声四起。

 武帝常想:这样下去,天下定会大乱。他不甘心刘家几代人坐了一百多年的天下,在他这一代毁于一旦。于是,他决心痛改前非,强振精神,重整朝纲,振奋民气,让大汉王朝再展雄威。

 武帝走出深宫,举行了一次“亲耕礼”,就是吩咐左右大臣都带上农具,在一片地里亲自耕种。这虽然是象征性的行动,但足以号令全国上下发展生产,求得丰收。礼毕,他对群臣说:“朕即位以来,做了不少悖理之事,使天下人愁苦,如今追悔不及。从今以后,凡伤害百姓之事,全都应当罢废。不得再行!”

 大鸿胪寺(朝廷九卿之一,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田千秋见皇上追悔往事,便乘机进谏说,多年以来,方士们称神道仙,迄今不仅未见任何成效,反而撕扰乱了了百姓思想,放弃了农耕,只是骗取钱财,腐饶蚀人心。应该一律罢遣!武帝称赞田秋说得对,立即诏令把方士们全部赶出宫去。接着,封田千秋为丞相,嘱他恢复曾祖父倡行的“与民休息”的治国方略。革除弊端,重整大汉河山。

 主管财政的搜粟都尉桑弘羊也向武帝出谋,派大批军士到轮台(今新疆轮台县西)屯田垦荒,以增加财政收入。武帝未予批准,还就此下昭说:

 “以前主管大臣奏增加百姓赋税,让每人多缴纳三十文钱作军费。今又奏请屯戌轮台,轮台在姑苏以西一千多里,从前发兵攻打姑苏,虽然得胜,但因路途遥远,沿途死了数千,何况如今要到姑苏以西更远的地方!当年军士死亡,离散悲痛,朕常常挂念在心头。今派兵到轮台筑垒垦田,岂不又要扰乱千家万户,苦害百姓吗?朕实在不忍闻!当今最要紧的是,废止残酷刑罚,减轻百姓赋税。鼓励农耕,让养马者得免劳役。只要国家开支不缺乏。边防守备不放松,即可。”(请查阅原文)

 这道诏书,史称“轮台悔诏”。这道“悔诏”下达之后,武帝对外不再用兵。以前的种种歪门邪道,一律戒绝。虽然健康每况愈下,还是身体力行,用各种手段推行了许多改善百姓生活的政策、措施,民心得到安抚,各地反抗朝廷的活动也有所缓和,使汉朝渡过了危险关头,经济开始再度繁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