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基础知识(转载)
2.打油诗,非打油诗和顺口溜的区别
3.新诗,自由诗,现代诗,打油诗 是不是1个意思
4.格律诗的十大错误
5.尝试写古体诗是不是只要用词有美感就不会沦为打油诗
6.为什么要把顺口溜式的诗称之为打油诗?
微信群开了学习诗词班,主要是学习格律诗。我报名参加了。除了看高老师发布的课程学习要点,我另外买了一本王力主编的《诗词格律》,对照学习。
很早以来,我会随口编一些顺口溜,也叫打油诗,后来,试着写成字数相同的四句话,或五个字,或七个字,一二四句押韵,美其名曰“格律诗”。还不知高低地经常发布在朋友圈谝能,竟然还能获得朋友们的点赞和夸奖。
学格律诗以后,我才惊奇地发现,原来我那些哪是格律诗啊,虽然形式上是那么回事,本质还是打油。
要想真正学懂格律诗,绝不是一夕之功,要真正用心,从一点一滴开始,容不得半点骄傲和掉以轻心。
怪不得高老师布置的作业中有龟兔赛跑故事的寓意,铁杵磨针的道理,这是从开始就打的预防针和必须抱定的信心。
我自以为对语言有点天赋,但学了两课之后,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点越学越糊涂的样子。
学诗,必须从读诗和写诗学起,光看书听讲座白搭,就像学数学,光会背公式不算会,要会用公式做题才算真正学懂了。
那天看南路纵队冯老师点评学员作业,有个学员写的诗尾字用声和桐作韵,有个学员用上和芳作韵,冯老师说声和桐不在一个韵部,上和芳不押韵。我不明白,声的拼音是sheng,韵母是eng,桐的拼音是tong,我对拼音还是比较精通的,韵母ong就是ueng的缩写,所以,声和桐的拼音韵母都是eng,应该是押韵的。上和芳更不用说了,韵母都是ang。
我虽然不明白,但我不好意思在群里问,开小窗单独请教,这几个字韵母相同,为啥不押韵呢?
冯老师说声和桐不在一个韵部;上是仄声,和芳不押韵。
我仍然不明白,继续问,他也许有事忙去了,没有回答。
我糊里糊涂地看《诗词格律》,突然明白了,原来问题都出在《平水韵》上。格律诗的韵部不是按拼音,是按《平水韵》里面的韵部来说的。老师和诗友们经常说起平水韵,我只是大概看了一眼,自以为是的认为只要会拼音,就不用看那些由相同韵母拼成的字了,我写诗经常是用拼音找字。
稍微用了一点心看《平水韵》,突然开了点悟,即使韵母相同的字也未必在一个韵部,不在一个韵部,严格说来就不能出现在同一首诗里。比如第一部的东和第二部的冬,即一东和二冬,据拼音读来,这两个字就是一个音,却不在一个韵部。
找到了答案,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然,用拼音韵母写诗也是可以的,但要标明用的是中华新韵。
但“上”和“芳”为何不押韵,我仍是一头雾水。
第二期作业是写一首第一句仄起韵的七律,我写了一首很烂的顺口溜发给高老师。
植树节
地里新花一片黄,
枝头小鸟在歌唱。
初春三月风光好,
干部职工植树忙。
高老师点评:唱是仄,出韵了。干部职工太直白,不像诗语。
高老师说“唱”字出韵,正好击中了我的糊涂。为啥“唱”字出韵呢?
高老师说:诗双句最后一字都是韵脚字,第一句入韵即是入了韵脚。这样,使这首诗就多了一个韵字。所以,第二句最后一字必须是韵字!
我仍然不明白,“唱”不是韵字吗?
高老师说:仄起入韵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老师在讲义中教了这个公式,书里也有。我没有背,也没在意,因为,我以为,知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足够了。
高老师只发来这样一个公式,没有再做详细说明。我翻出他的讲稿又仔细看了一遍,忽然明白了。
这首诗我改成这样:
题少儿植树
野外新花一片黄,
枝头小鸟勤梳妆。
初春三月风光好,
嫩手拿锹植树忙。
格律诗是套公式的一种写作手法,里面的规矩真是不少。学诗的开端就遇到这么多问题,以后肯定会遇到更多问题,要抱定坚定的信心,不懂就问,勤学苦练,争取早日弄懂学会。
诗词基础知识(转载)
1、通俗程度:顺口溜比打油诗更加通俗,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极度口语化。
2、具体特征不同:顺口溜节奏感特强,如押韵更多、更密、语句更短等,通常就导致了沉淀回味性更弱,欢快感更强。打油诗在本质上不必然好笑,但其语言特色的大白话,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好笑。
3、文字格式不同:顺口溜每句长短没定数,只要顺口,几字都可。打油诗却有固定规格,具有格律诗的特征,一般5字或7字。
4、使用手法不同:打油诗偶尔会用典故,但顺口溜绝不可用。说到排比句,打油诗不会用到,但是顺口溜却恰恰常用。打油诗也会用作谜语。
顺口溜是指“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我们以为把当代流行的这种语言现象称作“民谣”可能更为贴切一些。所谓“民谣”,即“民间歌谣,多与时事政治有关”。
打油诗(doggerel),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之为“打油诗”。
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会是押韵,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组成。打油诗常被用来对社会百态作出嘲弄及讥讽,也可以作为谜语。
扩展资料
打油诗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现实生活丑恶的感应,当然也有对真善美的感应,但主要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只要有可笑可恨之事,就会有幽默风趣、冷嘲热讽的打油诗应运而生。
而顺口溜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易于上口,悦耳响亮,好念好记,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正因为如此,新民谣传播起来快速、广泛。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新民谣从语音、语法到修辞都表现出一套完善的系统特色。
在高度通俗直白的前提下,感觉特别短促快捷的就是顺口溜,感觉相对平、长的就是打油诗,而两者之间,存在模糊地带。有些顺口溜就是打油诗,有些打油诗也可以是顺口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打油诗
打油诗,非打油诗和顺口溜的区别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都是近体诗,即格律诗。就是每首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而且七律有严格的对仗要求,八句话共形成四副对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首律诗要求至少中间的两联要对仗,就像两幅对联。律诗的第二四六八句每句尾字要押韵,都是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能撞韵,挤韵,跳韵,一三五七句每句尾字都是仄声。律诗的每句每个字都有平仄要求,而且不能三平尾或三仄尾,也不能失粘、失对,这些都是律诗的重点知识,暂时先不讲。
七绝:是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这四个句子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近体七绝第一二四句每句尾字要求押韵,或者二四句尾字要求押韵,多是平声韵,一韵到底,第三句尾字为仄声,也不能撞韵、挤韵、跳韵。每句每字也有平仄要求,也不能三仄尾或三平尾。古体七绝有仄尾的,暂时不提。
古风诗:经常我们会看到一些七言诗,有七言四句的、有七言六句的,还有八句的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讲究格律,只是每句尾字押韵,或平声,或仄声,同韵或邻韵。句子没有严格对仗,每个词也没有平仄区分,这一类型的诗称为古风体。(排律不在其中,暂时不提。)。古风体诗也有四言的,五言的,六言,七言的等等。
打油诗:就更随意随性了,无论是四言的还是多言的,四句的还是多句的,每字每句不论平仄,也不讲格律,甚至每句尾字也不押韵,但大多数会押韵的,跳跃感很强,更严重的有时每句字数都不相等,这种诗,感觉读起来很顺口,尤其是对初写诗和不会写诗的人来说。顺口诗多来自于灵机一动和生活感悟,几句描写一种景象或一种场景或一种情怀或沧桑感悟,而有生活感悟的人大多不会太年轻,这是局外话。
那么诗词写作必须遵守平仄格律吗?
如果是格律诗,比如绝句和律诗,必须遵守平仄、格律、押韵,而且意境、表达通顺等。词牌同理。因为诗和词在古代是用来唱的,讲究韵律美。相当于现代的歌,有词有曲,必须遵守格律平仄。而且古代没有标点符号,用押韵字区别停顿和断句,所以也必须押韵。
古风体和打油体可以随意,不拘平仄,但大多数要押韵。
新诗,自由诗,现代诗,打油诗 是不是1个意思
一、顺口程度不同
1、顺口溜更加通俗,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极度口语化。
2、非打油诗、打油诗则相对没有那么顺口。
二、特征不同
1、顺口溜节奏感特强,欢快感更强。
2、打油诗在本质上不必然好笑,但其语言特色的大白话,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好笑。
3、非打油诗不一定有节奏感和幽默感。
三、格式不同
1、顺口溜每句长短没定数,只要顺口,几字都可。
2、打油诗有固定规格,具有格律诗的特征,一般5字或7字。
3、非打油诗无格式要求。
扩展资料
打油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要求的文学知识和格律不高,便于普通人口耳相传。同时是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对现实的批判,对社会的认识以及面对生活所表达的一种形式。打油诗,创造起来较易,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便于记忆等。?
新民谣在语音形式上的最大特色是“押韵”。由于民谣非一般的口头说话,因而同诗歌、曲艺和唱词等一样,或多或少要讲究一点韵辙,这样人们听起来就悦耳和谐,念起来才顺口易记。
新民谣的主要特色表现在遣词造句上,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1、用词精当,鲜明的形象色彩跃然纸上。
2、句式整齐,犹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3、搭配异常,看似不合规范其实自有奥妙其中。
4、省略甚多,民谣自身特点所致。
百度百科-顺口溜
百度百科-打油诗
格律诗的十大错误
不是。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包含现代诗。
自由诗,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欧洲。其诗体结构自由,段数与行数以及字数没有一定规格,语言有自然节奏而无需押韵。我国“五四”以来的诗歌也流行这种诗体。自由诗又称新诗,这是相对旧体诗而言的。它在章节、音步、押韵等方面都比较自由、灵活,没有格律诗那样严格、固定的限制和约束。
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会是押韵,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组成。打油诗常被用来对社会百态作出嘲弄及讥讽,也可以作为谜语。
尝试写古体诗是不是只要用词有美感就不会沦为打油诗
格律诗的十大错误如下:
(1)不符合平仄。这类诗词除句式和字数符合格律诗词的要求外,诗词句中不论平仄,所以不能算是格律诗词。格律诗之所以称为格律诗,就是因为其平仄交错、抑扬顿挫,有音乐的节奏之美。
如果仅仅是字数长短一样,而不合平仄,读起来会缺乏这种美感,甚至还没有打油诗的流畅,其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关于平仄方面的基础知识,在我的第一篇文章《掌握这几个实用的写诗技巧,水平再上三个台阶》中有详细的解读,此处不再赘述。
(2)换韵与平仄韵混押。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如不是特殊的要求一般都是一韵到底,很少会出现中途换韵的情况,像《春江花月夜》这种属于乐府诗,篇幅很长,格律上也有特殊要求,所以出现换韵是合理的。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春江花月夜》全诗皆是四句一转,整篇都充满了韵律之美。而我们今人写诗,有时候却会出现绝句中途换韵的情况,例如前两句押一个韵,到最后一句却换成了另外一个韵,读起来十分别扭,这个错误就显得十分不应该了。
(3)该对仗处不对仗。对仗是体现格律诗艺术性高低的重要方面,对仗要求工整,即诗句的结构、词性、意思都相对。绝句两联可对仗也可不对;律诗的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但也有特例),首联可对可不对,尾联一般不对。不对仗的诗写得再好,也不能称为“律诗”。
(4)犯孤平。我相信大家在学习诗词写作的时候,一定听过这样一句话:“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所以大家在写诗的时候往往会只关注二四六的平仄,而忽略了一三五。但是这样的标准就一定是对的吗?并非如此,因为忽略了一三五以后,很容易犯下一个写诗的大忌,那就是“犯孤平”。
为什么要把顺口溜式的诗称之为打油诗?
古体诗与打油诗具有很大的区别,不只是美感的问题。打油诗尽管句式整齐,也押韵,但韵脚可平可仄,也可交替使用,没有规律可言。
它既不符合古体诗的要求,更不符格律诗的要求,人们戏称这样的诗为打油诗(即中唐时期张打油写的顺口溜)。如张打油的打油诗《咏雪》,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按照他这个韵律,无论用词多么美,也是打油诗。
古体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和七言,句数四至若干句(多为双句),不受格律限制,不要求"对″和"粘″,韵律上可平可仄,多为仄声韵,可一韵到底,也可转韵,但必须四句一转或六句一转。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盖。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由两仄韵转为两平韵)。
再如晋阮籍的《咏怀》就是押平声韵的古体诗,根本不受格律限制。
因为这种诗读起来非常的顺口,而且不需要咬文嚼字,也不需要注意平仄对仗,作诗的意境又不需要很高,不需要非常优美的词句,只是讲究趣味儿也是,主要是为了供大家一乐,所以说被称为打油诗,当时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书生姓张,名字就叫做打油,这个人生性非常的幽默,考取功名的时候虽然没有考中,整日闲晃也乐在其中,而且非常喜欢民间的东西,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喜欢顺口做诗,有的时候闲逛时兴趣来了之后就会作诗一首。
这种诗写起来只要顺口就行,不需要讲究其他方面的东西,有一天张打油在街上溜达的时候,看到一座县衙里面没有任何的人,所以说想到县衙里面参观一下,参观的过程当中,突然间兴起了作诗的兴趣,举手就在墙壁上写下了一首打油诗,可以说写满了墙壁,当时现在也知道之后特别的生气,便把当打油抓到了县衙当中,责问张打油的罪责,张打油狡辩说自己写诗也是一种高雅的事情,不要仅仅在乎墙壁上面的诗句。
县太爷听了他的话之后觉得他夸大其口,口气非常的大,所以说让张打油以安史之乱为题材,即兴写作一首诗,如果写得好的话就免除他的罪责,如果写的不好就治罪,结果张打油响了一会儿之后,张口就读出了一首诗,本身现在也就懂一定的文墨,所以觉得张打油写的这首诗气势不凡,而且最后一句话又有一种打趣的意思,当时县衙里面的人听到这样的话都笑了。
县太爷虽然觉得这首诗并不是特别的工整,但是也很有意思,最终放了他,正是因为这件事情让张打油成为了一个名人,所以后来人们在读到顺口溜诗句的时候就称为打油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