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词典

知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的意思是什么

知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的意思是什么

       知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的意思是什么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原文是什么?

2.“为人者,当戒骄戒躁,虚怀若谷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贤者虚怀若谷 仁人习静如山是什么意思

4.《庄子·知北游》新解(十二)庄子说中庸

5.陈果哲学笔记

知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的意思是什么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原文是什么?

       原文如下: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译文: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如同喝醉酒一样。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红彤彤。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为人者,当戒骄戒躁,虚怀若谷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形容非常谦虚。

       出自:先秦·李耳《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

       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

       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

       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

       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扩展资料:

       心怀若谷的近义词:

       1、虚怀若谷

       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自:孙犁 《澹定集·金梅序》:“在研究作家和作品时,理论家要虚怀若谷,不存成见。”

       示例:谢觉哉 《团结、谦虚、进步!》:“善于领导大的或者小的事业成功的人,没有不是虚怀若谷的。”

       2、谦虚谨慎

       形容人虚心礼让,小心谨慎。

       出自:毛泽东《在中国***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示例:我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即使取得一些成绩也不要沾沾自喜,得意忘形。

贤者虚怀若谷 仁人习静如山是什么意思

       统治者,应当警惕产生骄傲和急躁的情绪,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

       戒:警惕,防备;躁:性急。

       近义词 不骄不躁、虚怀若谷、功成不居

       反义词 骄傲自大、不可一世、惟我独尊

       作谓语、宾语、定语、分句;含褒义。用来勉励人或严格要求自己的用语。

       例句

       1、戒骄戒躁少说空话,任劳任怨多干实事 。

       2、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

       3、我们公司的迅速发展,有赖于14个国家,21个外商的支持和光顾,公司决心再接再厉,戒骄戒躁,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遵守承诺,同更多的外商一道,为消费者服务,共创劳保手套事业的美好明天。

       虚怀若谷,出自《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后来就用"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虚心,心胸开阔。

《庄子·知北游》新解(十二)庄子说中庸

       贤者虚怀若谷,仁人习静如山的意思是:贤明有才的人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仁德的人习养心性如同高山一样静寂。形容非常谦虚,心静如水,能容纳很多意见。

       虚怀若谷出自《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译文: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

       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

       习静如山亦作“ 习靖 ”,谓习养静寂的心性,亦指过幽静生活。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四回:“原这所房子,是继之祖老太爷晚年习静之处。”

扩展资料

       虚怀若谷的近义词;

       1、平易近人?

       解释: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释义:对百姓和蔼可亲,没有架子,百姓必然归顺。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2、谦虚谨慎?

       解释:形容人虚心礼让,小心谨慎。

       出自:毛泽东《在中国***第七届中央委员会议上的报告》:“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陈果哲学笔记

       知北游(十二)

       第十二章 庄子说中庸

       历代庄注将本则寓言误读为庄子借孔颜对白来阐述道家思想。其实不然,庄子这里是在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儒家的“中庸之道”。庄子从三个方面揭示了“中庸之道”与道家思想的差异:一、儒道两家“天人合一”的内涵完全不同;二、儒道两家“不伤及对方”的出发点不同;三、儒家的“谨言慎行”与道家的“无为”不同。

       背景:儒家“中庸之道”第一传人颜回。 颜渊,名回,字子渊,孔门七十二贤之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因其在孔门中独一无二的地位,被后人尊为“复圣”颜子。颜回出生贫寒,十三岁拜孔子为师,一生追随孔子,最得孔子真传,因而深受孔子喜爱。孔子称赞颜回是恪守儒家中庸之道的典范:“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意思是,颜回以中庸为行为准则,掌握了这一圣人之道,并牢牢铭记在心,一刻也不放弃。孔子认为:“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意思是,国可治,官可弃,死可赴,但中庸却难以做到。也就是说,要想真正把握中庸之道,比上刀山下火海还要难,而颜回却不仅领悟了这一道理,且能毕生将其付诸实践。可见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之高。这则寓言中,庄子精心安排了儒家孔颜二圣的对白,来阐述儒家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揭示了儒道两家价值观的本质差异。

        译文: 颜回向孔子请教:“我曾经听先生说过:‘没有宾客将至,便没有主人相迎。’请教先生,我又该如何践行这一准则呢?”孔子回答说:“人与环境的相处犹如宾主相将迎。远古的时候,人们认识不到自然规律,不能顺应时势变化而变化,是宾至而主不迎;如今,人们却无视天理人伦,一味肆意妄为,是宾未至而主出迎。必须顺应时势变化,但切记有一样东西它至始至终不变。什么变而什么不变?与外界相处时又如何把握这分寸?标准就是中庸:应变讲究恰如其分,绝不能过分。

       “中庸之道”要义之一:不将不迎。 这里庄子以颜回之问引出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颜渊问乎仲尼: 乎,介词,向。仲尼,孔子字。 “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 尝,曾经。诸,于。 无有所将,无有所迎 :没有宾客来访,就不会有主人出迎;将,将至、来。成玄英把“将”解读为“送”实属无中生有!不仅古汉语中找不出佐证,上下文逻辑上也完全不通。 回敢问其游: 我想请教究竟该如何践行呢?游,通游,本意行走,引申为达到目的的方法。颜回之问显然另有深意,不是指简单的迎来送往,而是指其所折射出的经世为人之道。师徒二人心有灵犀,孔子自然明白颜回是在借“宾主将迎”来类比人与外界的关系。换句话说, 无有所将 , 无有所迎 ,是借指如果时势不变,那么人们也就无需应对;“将”指将有所变,而“迎”指有所应对。时动我动,势变我变,天人合一,这便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核心所在。

       孔子对“不将不迎”正反两方面的举证。 先说反例。 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 古之人,指三皇五帝之前的远古人类。在伏羲氏发明河图八卦之前,人们不知道观天象识农时,不懂得要随季节变化而春播秋收,所以是 外化而内不化。 外化,泛指身外事物的变化,不仅是自然变迁,也包括人伦纲常;内化,内心的变化,从而又导致行事方式的转变。 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今,当今,特指东周以来。自周平王篡位,周室日衰,礼崩乐坏,狼烟四起,人们肆意妄为,逆天理人伦而行,这便是 内化而外不化。 外不化,指天理纲常未变;内化,指天下诸侯不尊周礼,僭越起事,独霸一方。孔子这里是在说,远古的人们“将而不迎”,而如今的人们又“不将而迎”,两者都没有做到“不将不迎”。何为真正的“不将不迎”?接下来便是答案。 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 物,指外物,即外部环境。 一不化 ,是说人虽然要顺应时势变化,但有一样东西是至始至终不变的。安,何,疑问代词。靡(读磨),通?,磨合的意思,引申为与外界相处。之,代指外部环境。 莫多 ,不要过分。真正的“不将不迎”就是一切都要顺应时势,因势而变,但“变”中却又有“不变”,所谓“不变”就是“凡事不能过分”,这是应对一切变局所必须牢牢把握的准则。通俗地讲,就是与人与事相处都要把握好火候,既不能抢跑,也不能落后,这就是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的“中庸之道”。

        ?

       译文: “狶韦氏驯养牲畜,黄帝推广农耕,虞舜创立朝堂,商汤周武实行分封,都是恪守中庸之道的典范。

       孔子“不将不迎”的正方举证:下例都是践行“中庸之道”的典范。

        狶韦氏之囿 :狶韦氏,首见于《庄子·大宗师》,按时代顺序,出现在伏羲氏之前。狶,大猪。韦,通围。从命名方式上推断,狶韦氏应该是指某位发明了圈养野猪并将其驯化为家畜的远古部落首领。后续的儒家著作并没有提及狶韦氏,而是把发明驯养牲畜归功于伏羲氏,这也许正是庄子笔下的儒家与真正儒家的区别。(儒家推崇伏羲和黄帝,贬抑其他历史人物的贡献,包括女娲和神农氏。)囿,养动物的园子。狶韦氏之囿,指狶韦氏教会人们驯养野生动物,发展饲养牲畜,使人们从单一的游猎方式过渡到定居模式,驯养家畜保障了食物来源,促进了人口发展。

        黄帝之圃: 指黄帝推广开荒种地,发展农业生产;圃,本意为种植花草的园子,这里引申为开垦的农田。开拓农耕时代通常认为是神农氏的功绩,孔子将神农氏的功劳记在黄帝身上,似有庄子刻意嘲弄孔子之嫌。农耕时代的到来进一步释放了生产力,有了更多的粮食,不仅能养活更多人口,而且能使部分人口脱离农业生产,为手工业和城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有虞氏之宫 :黄帝曾孙、颛顼之子虞幕,受封于虞地,遂取封地为姓氏,始称有虞氏;舜是虞幕的五世孙。这里的 有虞氏 不是泛指,而是特指虞舜。据《尚书·舜典》记载,虞舜在接受了帝尧禅让的王位后,对部落联盟的治理进行了改革,内设司空、后稷、司徒、士、共工、虞、秩宗、典乐、纳言九官,分别执掌水土、农业、祭祀、刑法、百工、山林、礼仪、音乐和教育、颁布命令和收集意见;外设四岳十二牧,管理十二州的部落。有虞氏之宫,就是指虞舜对部落联盟制的改革,创立了九官十二牧,形成了最初的朝庭。这一变革是划时代的,从各部落各自为政过渡到了早期的中央集权制,从而能够集中更多的人力和资源与异族和自然灾害相抗衡。

        汤武之室: 指商汤王和周武王实行诸侯分封制,从而借助宗室和亲信的力量,使其统治的疆域迅速扩大。分封制始于商朝,最早用于商人对夏人的征服区,但此时的分封制尚不成熟。周朝灭商后,周武王为了控制辽阔的疆土,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实行分封制,划分土地及当地人口用以封赏王室宗亲和功臣,赐爵封侯,具有世袭统治权,这便是各诸侯国的由来。在当时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分封制使天子的统治半径得以覆盖华夏九州,周朝的版图也从中原拓展到了东夷,从而实现了最初的天下大一统。孔子所举的这四个例子,旨在说明这些帝王顺应了时势,果断采取了变革。这些变革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反过来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些变革的实施抓住了时机,恰逢其时,故而能够成功,是典型的“不将不迎”。

       儒道两家的“天道”之别。 顺应时势,换言之就是与天相合,天人合一。从表面上看,儒家与道家似乎都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但儒道两家的“天道”却有截然不同的内涵。简而言之,道家的“天道”是客观的,是独立于人的认知而存在的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这些客观规律对人和物没有偏颇,视贵贱如一,体现的是公正、平等和自由。而儒家的“天道”则是主观的,是天理和人伦的结合,既有仁爱和忠信,也有君臣父子、男尊女卑。儒家的礼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也是维护阶级社会的工具,本质上是不公正、不平等和不自由。儒家的“天道”已从自然之道演变成了人文之道,用“天命”解释一切不公。虽然儒道两家同样信奉“天人合一”,但由于“天道”内涵的不同,针对同一社会现象的分析判断,儒道两家得出的结论也截然不同。孔子认为,狶韦氏、黄帝、虞舜、商汤、周武都是恪守中庸之道的典范,他们推陈出新,顺应了时代发展,这是与天相合。然而,庄子的观点则恰恰相反。我们在《知北游·第七章》“道隐三皇”中已经认识了庄子的历史观。庄子认为,从伏羲氏到黄帝,再到尧舜,伴随着文明的进化,生产力的发展,王权和等级制度逐渐取代了蒙昧时代的自由与平等,所以道德日渐衰落。何为“天道”?道家的“天道”就是自由平等,而儒家推崇的礼制恰恰是对自由平等的彻底践踏。伴随着权力的日益集中,统治集团和贵族不断掠夺社会财富,贫富日益悬殊,伏羲时代之前的原始共产主社会义演变成了商汤时代的奴隶社会;尧舜时代的禅让制被大禹之后的世袭制所取代,随着商汤周武推行诸侯分封制,公天下又变成了家天下,最终导致了春秋战国的乱世。所以,儒家的“天道”在道家眼里就是“天敌”。庄子通过孔子向颜回讲授“中庸之道”,将儒道之争展现的淋漓尽致。

        译文: “儒墨未分之际,先辈们堪称君子,却也缘于是非而互相诋毁,更何况现在的人呢!圣人“仁”字当头,与外界和谐相处,决不伤及它物。己不伤物,物不伤己。唯有不伤及对方,方能与人礼尚往来。

       “中庸之道”要义之二:处物不伤物。 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孔子去世时墨子大约刚刚出生,所以孔子在世时墨家尚未创立。孔子论及墨家在时间上可谓穿越,但此处庄子以寓言待之也就自然能够令人接受了。 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也,而况今之人乎! 这句是在说,儒墨未分之际,先师们堪称君子,虽无门派之别,却也会因是非之辩而互相诋毁,何况今日之儒墨之争,根本利益不同,自然要斗得你死我活。?(读击),诋毁。 圣人处物不伤物。 上一句说得是君子之为,现在来说圣人之道:圣人处世为人,从不伤害对方。物,它物,即对方,泛指任何人和事物。 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 庄子特地安排了这一句,道出了儒家处物不伤物的目的:不伤害对方为的是对方不能伤害自己!这难道不是对儒家的冷嘲热讽? 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 只有不伤及对方,方能与人礼尚往来;为,行为,引申为处世为人;相将迎,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儒家的“处物不伤物”与道家的“道不弃物”不同。 庄子在这里点明,儒家的“处物不伤物”乃明哲保身之伎俩,名为仁爱,实则自保,这在儒家论述中是见不到的。无论是出于仁爱,还是出于自保,或是为了营造和谐,儒家的“不伤及对方”都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作的抉择。同是“不伤及对方”,道家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则是毫无目的的,是道一视同仁、无有所弃的结果。正因为“道不弃物”,所以能“为天下贵”。单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庄子这是在说儒,而非论道。

       译文: 那山林秀色,那旷野美景,令我心旷神怡,纵情奔放!可好景不长,转眼悲怆来袭。悲喜率性而来,我不能拒,又任性而去,我不能止。可悲啊,人竟成了情感之物的栖息客栈。悲喜想来就来,想去便去!可人不能驾驭的又何止情感?凡事物,相见方知,不见不知;凡事情,能为方知何为能,不为则不知何为不能。人皆有长短,超出人的认知和能力范围的事,在所难免。勉为其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岂不可悲!言多必失,故君子谨言;为多必咎,故君子慎行。人若想事事都能,样样皆知,其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中庸之道”要义之三:君子谨言慎行。 这里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了儒家明哲保身的第二个理由,那就是“藏而不露不挨打”。相反,儒家自己的表述通常是“含而不露,虚怀若谷。”褒贬自可见一斑。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 与,同欤,感叹助词,啊。皋壤,平原。孔子话锋一转,开始论及人之喜怒哀乐:面对山林美景,旷野田园,是喜;转而正视人间乱世,战火纷云,又悲。悲喜交加,瞬息而变。 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 直为,竟然成了;直,简单、草率。物,这里特指喜怒哀乐等情绪。逆旅,旅舍。孔子接着说,人并非自己情绪的主宰,喜怒哀乐来去自如,但人们只能听之任之,来不能拒,去不能止,束手无策,就好比悲喜把人当成了它们游历途中歇息的旅馆。这是典型的庄子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 凡事物,遇见了才知道有,没有遇见就不知道有;凡事情,尝试了才知道自己是否能干,不尝试就不知道自己不能干。也就是,事情的成败不可先知,离不开尝试,而尝试就有失败的可能,就有可能付出代价。所以呢?请看答案。 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 固,本来。免,避免。务,一定。乎,于。人都有各自的局限,超出自己知识和能力范围的事情在所难免。硬要逞能做那些自己无法胜任的事,岂不可悲吗? 至言去言,至为去为。 至,完美。去,减除。最明智的言论就是不说话,最聪明的举止就是不折腾。既然人出错在所难免,要少犯错,就要谨言慎行。 齐知之,所知则浅矣! 齐,全部。要想什么都知道,能够明白的只能都很肤浅。人的精力有限,想样样都懂,就难以做到样样都精。

       儒家的“谨言慎行”与道家的“无为”不同。 流行庄注将“至言去言,至为去为”解读为道家的“无为”,实属荒谬。庄子在这里说得很清楚,儒家的“至言去言,至为去为”完全是为了避人之短,少出差池,是明哲保身之举,是出自“私心”。而道家的“无为”既与私欲无关,也无权衡利弊之考量,只是顺应天道之举。因为道无所不能,故顺应天道者,便能乘天地之正气,无为而无不为,又何须劳心费神,妄自菲薄?

       庄子笔下的“中庸”与子思的“中庸”有何不同?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有关“中庸之道”的经典论述,见于《礼记·中庸》,传为孔子嫡孙子思所著:“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中”是指独立于人的感性而存在的理性世界,所以有“喜怒哀乐之未发”;“中”不仅仅指客观世界,还涵盖了人伦纲常,是天理和人伦的结合,为“天下之大本”,故“中”可以理解为儒家所说的“天道”。“和”是指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人的欲望和行为与天理人伦的契合,这便是“发而皆中节”。能达到这种境界,便是天人合一。以此而论,子思的“中庸”与庄子笔下的“不将不迎”十分贴切。不同之处在于,庄子转而进一步去探究,儒家的“中”究竟是不是“天道”,以及儒家奉行“中庸”的动机何在。通过庄子的剖析,儒家的“天道”根本不是道家的“天道”,儒家奉行“中庸”的动机也多半是为了明哲保身。

       一、明心见性,认识自己

       1、“人啊,认识你自己!”--------阿波罗神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了解自己的心,了解自己的性情,是东方儒释道重要的思想内核。

        3、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

        “佛印心中是佛,所见之处处处是佛。以何眼观世界,观到何种世界,你的心眼决定了你的双眼。”

        4、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只有知道我是谁,才能知道我要干什么?才能知道我要往哪里去?才能找到我的位置。

        5、“我所知便是我无知”---------苏格拉底

        6、人的一生就是要努力寻找我自己,然后努力成为我所是。

        who are you ------I am who i am.

        二、唯真知方有真爱,Right roade VS Goode roade

       1、有的人相爱,因为不了解。有的人相爱,因为了解。所以有的越走越远,有的越走越近。

        2、如果你不是真的了解一个人,你怎么能说真的爱他。或许你爱的不是他原来的样子,只是你想象中的样子。

        真正的爱情,离不开深刻的了解,唯真知方能有真爱。

        <推荐**:单身日记>

       我爱你,是因为你是你,正因为你是你,所以我爱你。

        3、唯真知才有真爱;唯真自知才有真自爱;唯真自爱才有他人爱;唯真自知方有真自由。

        4、“人活着,是为了认识我自己,找到我自己,实现我自己”--------陈果

        5、能付出证明你富有。

        6、很多时候我们的决定,是别人做出的选择。因为我们不知道我爱什么,期待什么,所以选择了大多数人都做的决定。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的路,不是因为这是我想走的路,而是我们不知道我的路在哪里,于是走了一条很多人走出来的路。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选择rignt roade,所以我们选择了good roade。

        good roade------>right roade.

        7、看清你自己,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走哪条路,选择你的right roade,然后努力把right roade 变成你的good roade。

        三、莫辜负这仅有一次的人生

        1、何为知己?知己就是懂你的人。知己不是求来的,而是等来的,可遇不可求,往往需要缘分。你能做的,是先了解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的知己。

        2、人生是最珍贵的一次性消费品。

        3、人如果只有一个终生伴侣的话,只有你自己。从生到死,从头到尾,摇篮到坟墓,同甘共苦,陪着你的只有你自己。你作为自己的终生伴侣,你不了解自己,不能解读自己的悲伤和快乐,这是最可悲的一件事。唯自知,才能不辜负这一生。

        4、很多时候我们是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社会边缘化了,而是被自己边缘化了。

       5、当你知道你是一个柠檬时,作为你的终生知己,请你帮自己活成一个最健全的柠檬,当你知道你是一个鸟时,作为你的终生知己,请你帮你自己飞得越来越高。

       6、唯真自知方有真自爱,唯真自爱者人爱之。你自爱不一定有人爱你,但人爱你,你一定是一个自爱的人。

       7、人们可能会同情弱者,但人们只会仰慕高贵者。

       8、“因为我自爱,我遇见了美好的你,因为你爱我,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一封情书

       9、唯有自知方能知人,唯有知人方能真正爱人。

       10、每个人都是一个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你的一呼吸,你的一饮食,有多少生命体与你同居?有多少生命活在你的生命里?人本身就是一个浩汉宇宙。

       所有的战争,所有的纠结,所有的挣扎你都每时都有。

       1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传习录

       12、你跟别人的距离没有那么远,他人和我并不是毫无关系,他人就是另一个我,世界就是无数个他人,无数个我。

       所谓他者,就是另一个平常人,另一颗平常心,另一个我。所谓世界,就是无数个平常人,无数颗平常心,无数个我。所谓博爱,很简单,就是把他人当做一个平常人,人有很多脆弱,不坚定,人会犯错,你对他抱有一颗平常心的理解和对待,如果你能原谅自己,以这样的态度去原谅另一个平常人,另一个平常心,另一个平常我,这就是包容,这就是博爱。

       13、“他人是我,是另一个我,是不是我的我,是我所不是的人”-----------萨特

       14、学什么都是一条路,通向自我认识,走多远都是一个方向,为了找到我自己。

       15、当你看清你自己,这份自知会帮你看清他人,会帮你认知由众多他人组成的这个世界。认识你自己,好好爱你自己,然后用这个可爱的你去好好爱这个世界,和世界上的人。

       四、寻找生命的树洞

        1、爱就是一路同行,不离不弃。如果能力能弃,就是不爱或是爱的不够。

       2、血脉家族是我们的亲人,精神家族是我们的知己。

       对于驯养的理解,就是精神的连接,也许不是血缘家族,但是你们是精神家族,是精神上的一家人,你们享用共同精神上的血液。精神上的连接跟血脉一样不是说断就能断,断了,你也就受伤了,残缺了。

       这世界上你的知己好友去世了,其实是一个你的局部去世了,残缺了。

       3、希望你的爱人是你的知己好友,你的知己好友是你的爱人。你们之间有很深很深的信任和理解。

       4、知己好友是:无论我过的怎样,我都希望你过得好。我无条件的希望你过得好,这里面没有私心的。

       5、真正的朋友对你有很深的理解,很深的信任,很深的爱。站在你的立场上为你思考,是不会有私心的。站在你的角度,感你所感,思你所思,是另一个空间的另一个你,另一个镜面里的你,另一个你。

       6、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朋友。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你要好好珍惜,如果没有,有这样潜质的人,你要好好珍惜,好好经营,好好去发展你们的友情。

       7、梁朝伟在** 花样年华 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他在一棵树上挖了一个洞,然后站在这棵树旁边,对着这个洞说了好多好多话,说了很久很久,然后用泥巴盖住那个洞。

       人到了多么孤单的地步才会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人,而去求助一棵树。我们的通讯录里有几百人,但当有一天你真的想找一个人说说心里话,却发现找不到一个你能全新倾诉的人,这是多么孤寂。

       希望我们都能植一棵树,互为树洞,互能倾诉。

       8、“十年以后如果我变了,请把我带回来”

       “如果你遇到从前的我,请把他带回来。”

       9、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那个精神家族,找到那棵树,那个树洞,安放自己的灵魂,那是多么一件快慰幸福的事。

       五、来自社会和知己的声音

        1、天才分为两种:第一种像太阳,光芒万丈,活在世人的瞩目中。第二种,像闪电,自甘隐匿于偏僻的角落,沉浸于自己喜欢的事业,不理会世人评价,不在乎他人的目光,不迎合时代的趣味。

       你做了一个社会都不认可的决定,但这是你想要的,你追求的,你自己心安理得,自得其乐,心无旁骛,反而剑走偏锋,出奇制胜,获得了自己人生的成功。

       2、“用树木去接触星辰,是大地对星辰的渴望。”----梵高

       你所走的选择不管大众是否认同,但你内心高度契合,心向往之,愿意全神贯注

       3、你做的决定,一般来自于两方面评论,一方来自社会,一方来自自己内心。但往往我们很难发现自己内心的想法,而知己好友往往有时比你更清楚更客观的能发现你自己。所以我们也要学着聆听知己的声音。

       4、有的人喜欢你,是因为不了解你,有的人喜欢你,是因为了解你。前者是他人,后者是知己挚友。我们是大多数人的一个印象,却是少数人心中的一个烙印。

       了解你最美的、最丑的一面,最强的、最虚弱的一面,最好的、最糟的一面,了解你的品质,你的为人;在关键的抉择路口,他能大致明白你会怎么做,所以他会比较理性的尊重你的决定。这是知己挚友。

       知己挚友: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并不时常想起,却无处不在。

       如何判断是否是知己好友:你跟他在一起时,你是否感到自由,你是否是你自己,你是否感到自如。他像空气一样,存在,却不干扰你。

       对知己挚友:你们要真正的了解彼此,你们见过对方最好的一面、最差的一面,你要了解他天使的模样,也了解他恶魔般的模样。如果你接受不了他的恶魔,你也没有资格享用他天使的模样。

       六、尽力达观,保持中道

        1、中国古人:往往注重明心见性,关注自我,忽视世界。

       如今的人:往往关注外部世界,忽视自我。

       2、认识我自己,不只是关注自己,还应该认识世界。认识世界,认识我自己,并保持平衡。

       3、应该理性和感性保持平衡,自己和世界保持平衡。

       4、“听所有人的话,做自己的决定”------陈果

       倾听别人的建议意见,但在真正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自己做出决定。

       5、以出世的心,经营入世的生活。入世的做事,出世的处事。在入世和出世中保持一种平衡。

       完全的入世,容易陷入世俗喧嚣中,完全的出世,容易与这个世界隔绝。

       很多人容易走极端,但大部分的极端是冲动的,错误的。

       6、很多人读了几年书,知道读书人是什么样子的,却忘了一个正常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美石+顽石,才是一块了不起的石头。

       要温性中不缺失野性。

       7、帮助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帮助了他,却让他感觉不到,让他没有压力。

       8、理性+感性,聪明+糊涂,保持平衡。

       凡事不是非黑即白,应该学会达观。

       七、从觉察到觉悟,从渐悟到顿悟

        1、觉察分为觉他和自觉。

       觉察:就是对微观的、片段的、现象的洞察力。

       觉他:对他人外貌形象等微观的发现;对环境的发现。

       自觉:对身体状况微小的洞察;对自己内心精神片段的发现。

       自觉有一个秘诀:做自己的当局者,时不时抽身而出,用一个局外人看看自己。

       这世界上有两人很了不起:对别人像对自己一样热情,对自己像对别人一样冷酷。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既做自己的局内人,也做自己的局外人。既能做一个局内人全面做自己,也能时时的抽身而出,以局外人看待自己。

       保持自知的一种方法:于极迷处识迷,则处处行,将难放怀一放则万境怀。

       3、觉悟是透过现象看到的本质,串起一系列的微观的、现象的、片段的整体把握。

       4、由觉察到觉悟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渐悟到顿悟的过程,往往是要一个过程的。

       同样,认识一个人,了解一个人,都是应循序渐进慢慢来的,这也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和诚意。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来看。

       八、层层递进的自我和自知

       1、很多人表面上看起来是外向的,但内心是冷清的,很多人表面上看起来是冷寂的,但内心或许是无比热情的,很多人表面上看起来是博学,但或许内心是乏味的。往往表面和内在恰恰是相反的。

       一些人表面看起来十分完美,或许非常危险,因为人不是圣人,大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

       2、认识一个人就像是要剥洋葱一样,深入内核,一层一层拨开来看,最内层才是他真正的内心。

       3、静默也是一种表达。当你说话时你在表达,当你沉默时有时你表达的更多。

       4、真正了解一个人(自己和他人)就要层层深入,去伪存真。take your time。既要做你的当局者,又要做一个局外人时不时观察你自己。

       5、富贵。富指的是物质的富有,贵指的是人格精神上的高贵。富有不代表高贵。

       6、嫉妒是变相的赞美,是变相的自卑。

       “真正的强者会将其他一切强者视为自己的兄弟,欣赏他,钦佩他,向他学习,同时真正的强者会将世上一切弱者视为自己的孩子,同情他,关照他,尽力为他服务。”

       真正的强者从来不会嫉妒、势力的。

       7、评价一个人常用四个方面:神(指精神品格)、智(指智商)、气(指才能本事)、识(指知识眼界)

       一个人的人格可以弥补智商上的缺陷。因为他会有很多贵人朋友在关键时刻帮助他。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真正自知的人:知我所能,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所不能,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

       8、人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路,专注的走自己的路。

       9、人首先要自解风情。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今天关于“知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的意思是什么”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