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词典

得道成仙指什么意思_得道成仙载老君打一生肖

1.猪八戒的师傅到底是谁,天庭一位赫赫有名的道祖级人物?

2.道家真的有得道成仙的人吗

3.凡人归天时哪路神仙接引

4.什么人与太上老君有缘?

5.道教108位神仙排名表

6.太上老君不是三清之尊吗,为什么打不过猴子

7.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是什么来历?

得道成仙指什么意思_得道成仙载老君打一生肖

七十二位全神:太上老君、玉皇、元始天尊、西王母、东王公、九天玄女、东岳大帝、碧霞元君、玉朗、斗姆、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太一、六神、赵玄坛、王灵官、四值功曹、六十甲子、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城隍、灶君、土地、赤松子、三茅真君、八仙。

1、玉皇

教中地位最高、职权最大的神。即昊天金阙至尊玉皇上帝,简称玉帝或玉皇大帝。相传其总管三界(上、中、下)和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及饿鬼)的一切祸福。

2、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 道教所崇奉的泰山神。古代封建皇帝多祭祀泰山,传说泰山神掌管人间生死。《云笈七籖·五岳真形图序》:“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所宗者也。”泰山神于唐玄宗时被封为“天齐王”。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尊为“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简称“东岳天齐大帝”或“东岳大帝”。旧时各地多有东岳庙,每年夏历三月二十八日为祭祀日。

3、元始天尊

道教最尊的天神。道教认为其处在无极上上清微的玉清圣境,为三清(玉清、上清、太清)的首席。又说其生于太元之先,故称“元始”。每至天地初开,便以秘道授诸天仙,谓之开劫度人。见《隋书·经籍志》。相传有《元始天尊度人上品妙经》一卷,今《道藏》本衍为六十一卷。

4、九天玄女

道教神名。一称玄女,俗称九天娘娘。传说为上古时女神,人头鸟身。圣母元君的弟子,黄帝之师。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玄女下降,以六壬、遁甲、兵符、图策、印剑等物授予黄帝,并为制夔牛鼓八十面,遂破蚩尤。见《云笈七籖·九天玄女传》及《黄帝内传》等。

5、西王母

西王母 神话人物。亦称金母、玉母或西姥。在《山海经》里,其为豹尾虎齿而善啸的怪物。在《穆天子传》里,则为一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的妇人。至《汉武内传》里,却成为年约三十、容貌艳世的女神,并将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赐给武帝。《神异经》更为其塑造了配偶东王公,一年相会一次。在后代、戏曲里,又称其为“瑶池金母”,每逢蟠桃熟时,大开寿宴,诸仙皆来为其她上寿。旧时民间因将西王母作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猪八戒的师傅到底是谁,天庭一位赫赫有名的道祖级人物?

民间有五大虎爷最为有名。

一,保生大帝坐骑黑虎将军

虎将军

 传说保生大帝吴夲未成仙前于山中药,遇一白额金睛老虎因食人而骨哽咽喉痛苦难耐,拜在大帝之前求救。

保生大帝本不愿救治,但看其痛苦不堪,终心有不忍,于是用符水施灌,化骨入喉,救了老虎一命。老虎感恩就改恶从善化为大帝的座骑,保生大帝成仙后老虎被封为黑虎将军,现在保生大帝庙龛之下,多祀奉黑虎将军神像。

 二,妈祖第一护卫金虎爷

妈祖奉天宫金虎爷

金虎爷原本只是土地爷手下的普通坐骑,后屡显神迹,先除去危害百姓的鸡脚怪,又警示百姓逃过洪灾,相传曾经救过清朝嘉庆皇帝的性命,被嘉庆皇帝封为“虎状元”,赐头上金花两朵,特许神像从供桌下请到供桌上供奉。

金虎爷能成为妈祖手下的第一护卫,还有一段渊源。相传清朝时妈祖庙被洪水冲毁,妈祖娘娘只能暂时屈居金虎爷所在的土地庙中,直到现在新港奉天宫建成。到了抗日时期,金虎爷所在的土地庙被日军拆去建营房,奉天宫知恩图报将土地爷和金虎爷请到

妈祖奉天宫中,金虎爷就成了妈祖手下的第一护卫。

三,武当山巡山黑虎元帅

黑虎巡山

传说,武当山上的这头黑虎是「天一」流溢化身的神兽,栖息于黑虎涧上的黑虎岩,真武大帝于武当山太子岩修道时,常为他护岩,还常常为他叼来食物充饥。

真武得道以后,为报黑虎之情,就封黑虎为武当山巡山大将军。

肩负着护教镇山的职责,它会在夜间于山中巡逻,驱逐心怀恶念的人,被尊称为「黑虎大神」与「武当山巡山黑虎元帅」,系马峰下有一座专门祭祀它的神殿,名为「黑虎大神之祠」。

四,赵公明玄坛黑虎

玄坛黑虎

封神榜记载赵公明下山相助殷商,于山脚下遇一头携狂风呼啸而至的黑虎,有诗赞:

咆哮踊跃出深山,几点英雄汗血斑;利爪如钩心胆壮,钢牙似剑劳凶顽。未曾行动风先到,风作奔腾草自拔;任是兽群应畏服,敢撄威猛等闲看。

赵公明正愁没有坐骑,看见此等猛虎喜不自胜,当即将其降伏,骑虎入商营,如同天神下凡。

后赵公明被封为财神,猛虎也成为玄坛黑虎,与貔貅,,金孔雀一起成为督财府四大招财神兽。俗话说: 黑虎进门不求财神。玄坛黑虎是督财府偏财神之一,可以招财进宝,所谓黑虎现真形,扫灭凶邪鬼,四足腾云起,神虎一啸万财来。

五,张天师坐骑艾虎

天师骑艾虎

自古就有谚语:“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虫归地府。”

讲的是每逢五月端午,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张天师驭虎像,用来去疾避邪。

艾虎原本并不是真的老虎,而是古俗端午日艾制成虎形的饰物,佩戴上可以祛除毒虫,有辟邪保平安之意。

古代端午有画张天师相,饮菖蒲,戴艾虎的习俗。民间把三者合一,创造出张天师骑艾虎,使蒲剑降魔的故事,艾虎因此成为张天师的坐骑。

相传很久以前青城山上住着“青城魔君”,经常祸害百姓,张天师随手扯了一把艾草变成一只猛虎,摘下一片菖蒲化成了一口宝剑。骑着艾草猛虎、手持菖蒲宝剑去降妖,不一会妖精抵挡不住被打回原形,原来是放屁虫成精。

除了虎爷,神话中还有五大虎神,虎啸天下,威震八方。  

道家真的有得道成仙的人吗

猪八戒的师傅其实很好猜测,毫无疑问就是三清之一的元始天尊,就是他赐予了猪八戒三十六变的神通,点化他得道成仙,回头坐上了天庭的天蓬元帅的位置。

在千百年前的一场封神大战结束之后,通天教主是彻底被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还有西方二圣所败,再无崛起之日,从此是再也没有了任何作为,因此太上老君就是元始天尊的唯一一个敌人了。

炎黄二帝当初联手击败了蚩尤,之后黄帝又击败了炎帝,因此元始天尊与太上老君反目成仇不足为奇,但是一直是碍于当年鸿钧老祖在他们体内使得他们各吞下了一颗毒药,因此一直不好动手,所以元始天尊之后只好在暗中下手。

执掌封神榜的虽然是姜子牙,但是实际上姜子牙就是一个工具人,元始天尊才是幕后的大佬级别的人物,因此提拔一个人封神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因此茫茫人海当中元始天尊一眼就相中了还没有成为天蓬元帅的猪八戒。

很快猪八戒就成为了元始天尊的关门弟子,在外猪八戒是天庭的天蓬元帅,对内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后来为了让天蓬元帅降服水源大圣,玉帝下令太上老君把?九齿钉耙?赐予猪八戒,太上老君虽然舍不得但是也是只好如此。

元始天尊一面利用猪八戒挖走太上老君的宝贝,一方面在民间寻找人才,终于发现了求学的孙悟空,孙悟空一心求仙,所以很好利用,很快元始天尊变成一个樵夫指引他找到了菩提老祖。

最后成功,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把就把太上老君推到了一个倒栽葱,由于失去了九齿钉耙,因此太上老君没有办法与金箍棒抗衡,最后只能落败,因此元始天尊渔翁得利,成为了三清之首,击败了太上老君最后一个敌人。

凡人归天时哪路神仙接引

有,张三丰,太上老君,还有八仙,秋处机等。

天边月道情 张三丰

其一

天边月。月影明,照见人间似覆盆,覆盆多少冤家阵。累劫修才得人身,失却了万劫难寻,难寻八宝真如性。贪妻子羊伴虎群。夸富贵倚势欺贫。欺贫还有天报应。到不如跳出红尘,拜明师早去修行,那时自有仙家分。

其二

天边月,月影幽,贪恋荣华谁肯休,不休那得仙缘凑。叹世人,系孤舟,好一似水上浮沤,浮沤散却难依就。到不如早早回头,拜明师倒跨青牛,积功累行丹成后,守志时四海云游,得志时步上瀛洲,那时节姓名才上金阶奏。

其三

天边月,月影寒,要做神仙也不难,不难要把三尸斩。降龙钵口口相传,伏虎盂妙诀难言,难言莫与匪人显。大神通火里栽莲,高匠手逆水撑船,逆水撑船休要乱。主人翁掌定风帆,浪滚中取真铅,那时方赴灵霄殿。

\、、、、

什么人与太上老君有缘?

道教神话里,神兽是仙界的“接引使者”,可以载着凡人飞升归天。神兽也算神仙!

第一种神兽是龙。龙作为古代的一种神兽可以变化万千、兴云降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道教神话里,上古神人宁封子修道在蜀地青城山的时候,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前来拜师学道,探寻精炁神之真道。宁封子将《龙蹻经》传授给黄帝,黄帝学得御龙之术,可以御龙遨游于天地之间。《道德真经广圣义》中记载:“黄帝时,老君号广成子,居崆峒山,黄帝诣而师之,为说《道戒经》,教以理身之道,黄帝修之,白日升天。”相传黄帝飞升时,从天上降下一条金龙来接引黄帝,金龙垂着胡须来迎接黄帝,黄帝于是骑龙升天。

第二种神兽是被道教比喻为“仙人化身”的仙鹤,《诗经》有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神话中的仙鹤来源于现实中性情高雅的丹顶鹤。仙鹤与道教可以说有着不解之缘,道士们喜欢称自己为“羽士”,道袍为“鹤氅”,去世为“羽化”。我们在剧里看到最多的就是神仙骑着仙鹤在三界遨游,《相鹤经》有云:“盖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也。”仙鹤也是接引凡人飞升最常见的神兽。八仙之一的蓝和,在酒楼纵情饮酒放歌时,天空传来一阵笙萧之音,并有一只仙鹤从天而降,仙鹤飞到蓝和跟前,频频挥动翅膀,显得跟他非常熟络的模样。蓝和明白这是仙鹤在接引他飞升,于是他跨上仙鹤的脊背,在众目睽睽之下,驾鹤飞升。东周灵王的太子王子乔,在嵩山隐世修行三十年后骑着仙鹤飞升成仙。就连黄帝的老师广成子,据传说也是在鹤鸣山时驾鹤飞升成仙的。

最后一种神兽是鹿。鹿的性情比较淡然,这与道教所追求的清心寡欲、自然无为境界相接近。道教神话中,鹿被认为是神仙的坐骑。东晋道教名家葛洪在《抱朴子》里写道:“凡乘蹻道有三法:一曰龙蹻,二曰虎蹻,三曰鹿(卢)蹻。”福禄寿三星之一的寿星,他的坐骑就是白鹿。蹻,指的是方士穿的鞋,此处为一种神仙的交通工具,“蹻”亦为“矫”。

那么何为“鹿蹻”呢?道经记载:“夫鹿矫者,常也,能功奉道之士,日行千里。遇鹿者,能灵芝,自知其方位远近,鹿到有灵芝处地上,其鹿自经三遭,其芝草自不能走之,而依法食其灵芝,自得长生不死。”传说有位道士名叫王道义,他听闻终南山是尹喜得道成仙的地方,于是他带着六七位弟子从姑射山来到终南山楼观修行。多年后的某一天,王道义感觉自己马上要羽化飞升了,于是闭门打坐。只见白云满室,异香盈庭,有一头白鹿卧在庭院中,忽隐忽现的,过了一会弟子们发现王道义骑着白鹿飞升成仙了。

道教108位神仙排名表

什么人与太上老君有缘

什么人与太上老君有缘?有时候很多人讲究仙缘和道家有缘,从外表看这些人虽然和普通人无异,但是这些和道家有缘的人,一般在道法上比一般人更加有悟性,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人与太上老君有缘?

什么人与太上老君有缘1

一、出离轮回皆由一念之差

“遂致报对升沉,轮回展转,受诸苦恼,无有休停”。生生死死,在烦恼之中打转,就好像一大堆骷髅头一样,在一个苦海中偶然之间冒出一个骷髅头觉醒了,说这儿原来是一个苦海,这儿原来是一场大梦,这儿原来是一场戏。但是污垢太多,自身不能出离,又被踩下去了。又在苦海之中昏昏沉沉,不日不夜,分不清。偶尔又冒出来,就这样子不停的打转,有一辈子清醒一点,有一辈子糊里糊涂的就度过去了。

所以一旦遭逢人身,遭遇正法一定要珍惜。下一辈子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下一辈子自己的灵性是不是充足。

“皆由一念之差,障迷自性”。这就是道教教化的核心的东西,我们就是因为这一念之间。人和仙,仙字只不过是多一个山字,山就是清静,就是不染六尘,我们就是把不染修尘的清静心给丢了,变成了凡人,变成了这样一个人。倘若这一念能够端正,能够起一个正信正觉,那一念之间就有可能变成一个仙人,瞬间可能出离轮回。

我们一般在诵经的时候,尤其是度亡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很多的飞虫。有一些现象难以言表,也不知道这是由于灯光吸引的还是什么原因,也有可能是无形中的一些众生,我们看不到,但是他一念之间顿悟了,就转化成是湿生类的众生了,变成有形众生了。

它如果灵性比较好,我们正在诵经,我们是愚痴的,你自己还在忏悔,是口念心不念,一个蝼蚁在爬过,一个飞虫在飞过,窗外的一个小鸟正好飞过那个枝头,在那里停歇,大树之中,附木还有一些精灵,这些都是有灵性的,可能他们之间一念顿悟,原来我之所以沉沦是这个原因,他一下子回头,这一回头可能一下子就灵性就超生出去了。

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导师

“皆由一念之差,障迷自性”。自性障迷了,我们才会用三宝法船借来修真,用的东西来抵达真境,最后把有为法也舍弃。这就是一切教化的根由,本来没有教化,无需教化,大众迷失了,障迷了,恢复大众先天本来的自我真性而已。每个人就是每个人的师父,每个人就是每个人的导师,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就是自己的救世主。

我们倚仗三宝作为一个法船,师父作为一盏灯,戒律是作为一个篱笆墙、一个拐杖,用这些工具来帮助我们回头,发现自我的真性。但是最终回家的是你自己,而回家之后,所有的这一切,所有的有形的这些教化还有有为的这些法,一律都要舍掉,因为不需要了。

“妄认六尘之幻,沉溺爱河”。这个六尘之幻就是祖师前面所说的“香、味、色、声、触、法”。这就是尘世,这就是红尘,发愿出离六尘的就是出家人,并不在于形式。人在哪儿,住在哪儿,跟这个没有关系,有这颗愿力的就是出家人。因为走的不是一个沉沦的路,走的不是一个物质化的路,而是一个回头的路。

“今而既获人身,叨亲正教”。太上老君跟祖天师所说的,“人身难得,使得生,正法难遇”。我们是人身也得了,正法几千年来教化一直在,也很方便,我们都闻听了。就差我们自己去努力去发心了,所以“岂非千生庆幸”,这是多少世积攒的法缘,这是多少世积攒的功德,才有幸闻经听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种体验,某个地方讲经,某个地方有法会,某个地方做一个很喜庆的开释。有些人可能一直想去,也很虔诚,长期的在学习,期盼一种法缘,可是每每到了这个法缘将要发生的时候总是出现一些意外,去不了了,自己懊悔不已,难过不已。而有些人一直都好像无心插柳柳成荫一样,根本就没用心,偶然间路过这儿,这儿怎么做这个活动,是你们每天都做吗?不是。只是多少年来才做这么一次,有幸让你给遇到了。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透非透、知未知,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这就是一个法缘的问题,自己功德的问题。平常日积月累,功德够了,法缘自然就来了,仙真自然来接引。如果功德做的不够,那么在这方面就要吃亏。很多的法缘你就要费时很大的力量去争取。如果功德再浅薄的话,可能争取也争取不来。总是有种种的阻碍挡着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不要埋怨,不要妄求,反省自己,忏悔自己,把自己的过错补过,把自己的功德积累。你功德够了,不求而遇,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什么人与太上老君有缘2

立志向道

“三十三天天重天,白云上边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志不坚。”说到缘分,最基本的是要有一颗立志向道之心,不然就像无根之树一样,就算开满了鲜花,也终究会枯萎。道教修行的最终目标便是得道成仙,然而在修行的道路上充满了险阻,很多人由于道心不坚,最终半途而废,从而无法证得大道、飞升仙界。葛洪在《抱朴子》里写道:“夫求长生,修至道,诀在於志,不在於富贵也。苟非其人,则高位厚货,乃所以为重累耳。”葛认为,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最重要的在于一颗立志向道之心,就算有再多的金钱和高贵的地位,这些反而会成为一种修仙的累赘。

心存敬畏

民间有句俗语“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意思是在人头顶三尺的地方有神明在监察着世人的功过是非,做了坏事不是担心别人知道,最担心的应该是自己心里知道,每天都过得不踏实。做人要心存敬畏,对天地有敬畏,对生命有敬畏,对世间万物皆有敬畏。《西升经》写道:“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这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和对生命的敬畏。《道教义枢》有云:“一切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道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道”,即使是弱小的草木也是“道”,因此,我们也要对万物都有敬畏之心。

孝敬父母

有人认为修道就是要远离世俗,抛弃世间的七情六欲,这样才能得道成仙。道教却不这么认为,道经有云“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远矣!”道教的修行不是像佛教那样只注重自我“出世”修行,同时还倡导“入世”修行,除了济世度人以外,还要将忠孝作为修行之本。葛洪在他的《抱朴子内篇》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百善孝为先,世上没有不孝顺父母的道人,天上也没有不敬老爱老的神仙。如果连父母都不去孝顺,即便是修炼成仙又有什么意义呢?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太上感应篇》开篇写道:“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灾祸和福报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自己造成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它们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你。所以道教劝诫人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句话也被很多人奉为圭臬。积德行善会获得无上的福报,也会惠及子孙,对于追求得道成仙的修行者来说,积德行善是得道成仙的重要途径。《太上感应篇》又云:“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积累阴德并不一定是做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日常的小善也是一种阴德。行善最重要的是要有善行之后将它付诸行动,这样才是“众善奉行”。

太上老君不是三清之尊吗,为什么打不过猴子

道教108位神仙按照等级分为九级,排名如下:

一、第一级

三清,,女娲。

二、第二级

玉皇大帝,斗姆元君,四御,太乙救苦天尊,王母,伏羲,神农,燧人氏,共工,祝融。

三、第

五方五老,金母木公,五帝。

四、第四级

雷祖,九天玄女,黎山老母,三官大帝,太阳星君,太阴星君,慈航,福禄寿三星,镇元大仙,北极四圣,太白金星,酆都大帝等等。

五、第五级

八仙,二郎神,哪吒,三霄娘娘,碧霞元君,妈祖,保生大帝,金花娘娘,托塔天王,金顶大仙,药王神,文武财神,赤脚大仙,北斗七星君,南斗六星君,东斗五星君,西斗四星君,中斗三星君,四天师,五星君等等。

六、第六级

四灵二十八宿,王灵官等元帅,六丁六甲,雷部部署、三台星君,四值功曹,六十甲子神,月老,五岳大帝,十殿阎君等等。

七、第七级

三十六天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十二生肖神,四海龙王,井龙王,五龙神,九江水帝,五湖大神,四元帅,山川河海之神(隶属承天效法后土黄帝氏)千里眼,顺风耳等等。

八、第八级

钟馗,城隍,土地,灶君,门神,瘟疫神,日夜游神,四大、北五祖、南五祖、北七真,三矛真君,花神,民间诸神等等。

九、第九级

酆都诸圣,五方鬼帝,罗酆六天宫真灵,判官,孟婆,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等。

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是什么来历?

太上老君如果想杀猴子,可以是秒杀,为什么不下手呢?因为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就是老君幻化的!

下面我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举几个小例子:

1,老君开天辟地,故而老君知晓悟空灵石的身份,可以预知他来求仙访道,下凡个十几天很正常。

2,老君化胡为佛,故而老君之大道乃不分佛道,一统华夷,暗含老君对佛门的可操控性。也为老君为猴子的归宿找在佛门提供可能。

3,菩提祖师是个亦道亦佛的身份,出场诗和法号是佛称,而装扮和教学却是道称。悟空性格活泼,有失庄严,更不能做到心苦修持,佛门是不会收他做弟子的,还有筋斗云这样有失庄严的法术佛家更不会教。只有道家讲究随心随性,道法自然,无拘无束,故而菩提的真实身份应是道家人。

4,定海神珍在悟空来到时开始异变,好像与悟空有缘,可见是神珍的主人老君在幕后操纵,暗赠于他。

5,大闹天宫时,天宫众神仙全不出力,可能会意出悟空的身份,不便出力。后来悟空打不过青牛上天庭查人,玉帝要派将帮他,悟空曾说那些人连自己都不打过,如何打得过青牛,当时许旌阳天师说了一句“此一时,彼一时,大不同也。”可见当时天上的神仙是故意放水的。

6,悟空后来和杨二不分胜负,当观音欲要出手时砸死悟空时,急忙被老君拦住,理由是观音菩萨的瓶子是瓷器,可能会找摔碎,这可能吗?

7,而后老君主动锻烧悟空,很多人认为是老君恼羞成怒,想炼猴子成丹报仇。可是大家想一想,在杨二与悟空对战之前,老君为什么不抓猴子来炼丹呢?他想抓猴子是轻而易举的事,然后可以大大方方的炼丹。还有个证据就是老君炼猴子时,去了绳索和勾住悟空琵琶骨的勾刀,这不多此一举吗?明显是想让悟空施法自救,如果勾刀不去,悟空必死。更何况想让悟空死的话,太上老君完全可以秒杀。

8,悟空后来每次见到老君时,都是慌忙行礼,悟空如真是不明事理,看老君不过如此,乃自己败将,为何对他恭敬呢?可见悟空明白当年老君根本没想杀自己,甚至暗中救护自己,就算悟空想不到老君就是恩师菩提,也明白老君当年是在帮自己。

9,至乌鸡国时,悟空为救一凡人向老君求丹。一个和己毫不相干且为佛门办事的人,老君作为道祖干吗给他珍贵的九转还魂丹。悟空已经说了要到别处讨药,老君拉住了他给了他一粒,理由是怕他来偷,不如做个人情送他一粒。试想老君若是真不给,随身带那葫芦,悟空怎能偷去。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磨他几个时辰,老君不急,悟空必急,故老君当是真心赠药。

10,悟空资历尚浅,且西去一路多有杀伤无辜好人,但取经到灵山后,竟被封为佛。像悟空这样有失庄严的人竟然入了佛门,且轻而易举被封为佛,自然受到很多人的不满,比如传经的阿傩伽叶给悟空的就是无字经书,肯定是觉得不公平才这么做的。但这事让人泄露出去了,这人是谁?就是燃灯古佛。作者写这明显是有用意的,为什么偏偏是燃灯古佛看到了这件事并指点了悟空他们,为什么不能是其他佛和菩萨呢?灵山上佛门人物众多,偏偏作者选燃灯,这明显是有深意的,可见燃灯与取经内幕有关。而燃灯前一次出场就是在和太上老君开会呢!为什么不和别人开会呢?两次都是巧合吗?可见不是。是老君授意燃灯如来让悟空入佛门成正果的。

可见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就是太上老君,孙悟空取经也是太上老君的安排,这应是悟空大闹天宫犯了叛国罪后所能得到的最好结果。

《西游记》中有两头牛都很有名

一头是跟孙悟空拜把子的牛魔王,刚开始他还只成为大力王,后来孙悟空被封为“齐天大圣”时,牛魔王为了能跟兄弟靠肩,也自封为“平天大圣”。另一头就是太上老君的坐骑,板角大青牛。

青牛的来历

《西游记》中青牛精可不简单,逼得孙悟空到处找帮手。他曾用一个铁圈将三界神将中的武器法宝尽收,包括孙悟空的金箍棒、李天王的宝塔、哪吒的兵器,甚至水、火二德星君、雷公电母的法器也都被收走。

法宝不简单,其法宝的主人更别说了。为了弄清这位是哪路大神,孙悟空无奈跑到凌霄宝殿求助,玉帝让人查阅所有神仙岗位后,竟然没发现有人离岗。悟空又来到灵山,如来佛祖知道真相,却又怕惹祸上身,欲言又止。

原著中佛祖对悟空说道:“那怪物我知之,但不可与你说。你这猴儿口敞,一传道是我说他,他就不与你斗,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我这里着法力助你擒他去罢。”

佛祖原画的意思是,青牛精一旦知道是佛祖透露的消息,他也敢上灵山找佛祖理论的,由此可见青牛精的身份不凡,急了连佛祖的面子也不给。为此,佛祖暗示孙悟空找太上老君帮忙,最后用18料金纱丹换来方便和平安。

太上老君的青牛,在神话中相传是老君小时候还未成仙前,于太清宫南面的一座大山上降服的,这头牛对老君忠心耿耿,一路陪伴老君过函谷关化胡为佛,进而得道成仙。

太上老君为什么坐的是青牛?

我们知道,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那些大神的坐骑都很牛掰,如赵公明的黑虎、姜子牙的四不像、原始天尊的九头狮子等,哪个不是威猛霸气的。而唯独作为三清之一,道教顶尖存在的太上老君却只是区区一头青牛?

其实,这头青牛看似普通,却暗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一头青牛包含的传统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精髓。

牛在古代是百兽中最让百姓喜爱的动物之一,它代表着勤劳、诚实、丰收、温和。《易传》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牛比喻坤卦,牛的品格很贴切地表达了坤顺的特点。牛性情温和、任劳任怨、坚韧不拔,其精神很符合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旨。

牛的颜色有黄、白、黑,但老子偏偏就骑了一头青牛。因为在太阳系中有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这是中国古老五行理论中的五行,古人把五个行星看作五帝之子。五帝即青帝、白帝、赤帝、黑帝、黄帝,其中木星为青帝,青即东方,所以木星为东方青帝使者。

在传统方位中,东方属木,木为青,老子被人称为“东方圣人”,因其自东向西出函谷关,化胡而去,骑着一头青色的牛,象征着东方的自然和谐、智慧、勤劳、文化走向未开化的地区传播自己的思想。

《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

太上老君的青牛,其实就是《山海经》里面的"兕",状如牛、苍黑、板角。逢天下将盛,而现世出。青牛也叫板角青牛,是上古瑞兽之一,圣人出世时,"兕"也会现世依附圣人。因此,太上老君的青牛,并非是一头普通的牛。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