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意思
2.《论语·述而》的全文及翻译
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什么意思
4.与“信而好古”有关的历史故事
《论语.述而第七》中,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句话不是谦虚之词,不是客套话,而应该是孔子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
凡是能够成为经典的东西,凡是圣贤的教诲,都是出于自性,都是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所以才能融会贯通,流传千古,成为永远不变的真理。如果我们能够明心见性,通达自性,那圣贤的那些经典,我们一看就懂了,因为自性都是相通的。
所以孔子说这句话,并不是客套话,不是装腔作势,故作姿态,而是真情的表露。他所说的那些,都是古圣先贤说过的,只不过是自己复述而已,并不是自己创造的。
还有老子的《道德经》,也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老子为尹喜所说的五千文,也不是老子发明创造的,而是转述古圣先贤的教诲,他做了一个总结归纳而已。
另外,佛教的释迦牟尼佛,他也说自己所说的一切佛法都是古佛所说,他没有在古佛所说的上面多加一个字,没有减少一个字,完全是转述古佛所说,他自己什么都没有说。所以他在《金刚经》中就讲,如果谁说佛有所说法,那就等于谤佛。所以说释迦牟尼佛也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因为他也是通达自性的人,所有这些经典,这些圣贤的教诲,都是自性中本具的,都是一样的,所以说他自己什么也没有创造。
所以说,学习的态度很重要,真正要虚心,要把自己空掉,才能真正吸收古圣先贤的教诲,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在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去落实、去实践、去体验、去证明,才能入到圣贤的境界。到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和孔子一样,“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为人确实谦虚,但这句确实不是谦虚之词,他是真正了解了事实真相,自己真的没有办法创作,再创作那就成妄语了,就成胡言乱语了,所以只能去转述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说在没证得自性之前,我们没有资格去创作,只有学习的分;即使证得了自性,也不需要创作,所以自始至终,都应该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才是最好的学习态度。
现在很多人追求创新,认为创新是本事, 创新是艺术,其实都是脑子里胡思乱想起来的东西。为了创作新的东西,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圣贤的教诲,他根本都不放在眼里,甚至还诽谤圣贤,觉得自己比圣贤还高,别圣贤还有智慧,这就是不知天高地厚呀。古圣先贤都是述而不作,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有什么资格去创作?虽然没有证得自性,但这点自知之明,我们还是应该有的。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意思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的意思如下:
孔子说:“阐述先王之道而不自己创作,相信并且喜好古代典籍,我自以为可以和殷时的贤大夫老彭相比了。”述而不作:述,传述。作,创造。窃:私,私自,私下。老彭:商代思想家、教育家。
彭祖四代,第一代始彭祖彭铿,烹饪之祖;第二代夏朝伯爵彭寿,政治家、军事家、武术家;第三代彭考,助商灭夏;第四代彭祖老彭,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偶像,也是老子先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对自己著作和教学思想的概括。
孔子喜好古代文献并且加以证信,他能够仔细观察人生百态,深切体悟人情世故,选间轶闻中符合人性的部分加以整理。简言之,就是孔子能在继承古代典籍的基础上,将文化思想更好地传承下去。
每一种思想的兴起,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远不如《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传承与变革,始终是一对共同体,百家争鸣的时代,好似一群精神的拓荒者,每人趟出一条路,供世俗的统治者挑选。历史豪无疑问的表明,统治者都选择了外儒内法这条混合路。
名家注解:
朱熹:“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圣,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辞之谦也。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
《论语·述而》的全文及翻译
信: 相信 ;好: 爱好 。相信并爱好古代的 东西 。
成语出处: 《论语·述而》:“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
成语例句: 这样,我们的 信而好古 的 态度 ,便发生了新 意义 。
成语语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爱好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什么意思
原文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 孔子说:“只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原文 子之 燕居, 申申如也; 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 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 周公。”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 周公了。”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 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 六艺的范围之中。”
原文 子曰:“自行 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 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原文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原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 子谓 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 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 暴虎(5) 冯河(6),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 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子路问 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 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 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 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 孔子说“富裕如果真的是可以求得到的话,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原文 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 孔子所 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原文 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 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 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 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 孔子:“伯夷、 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古代的贤人。”( 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 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 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原文 子曰:“饭 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原文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 孔子有时讲 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叶公问 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向 子路问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 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原文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原文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 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原文 子钓而 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原文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原文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 (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 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 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原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 孔子说:“懂得礼。” 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 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 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原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子曰:“文,莫吾 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原文 子疾病, 子路 请祷。子曰:“有诸?” 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 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 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 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原文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孔子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 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 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 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 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 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
《论语》成书于 春秋战国之际,是 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 论语》(20篇)、《齐 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 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 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 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 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 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作者简介
《 论语》是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 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并称“ 四书五经”。通行本《 论语》共二十篇
与“信而好古”有关的历史故事
意思是: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李耳和彭祖。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述而篇》,选自《论语》第七章。
这是孔子的一种治学方式,及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只将古代好的东西做陈陈相因,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
《述而篇》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扩展资料
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只是自谦的说法而已,孔子也并非真的只是述而不作,他这么说,只是表现出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及历史经验的重视,这也是他做学问的态度。
孔子一生致力于古籍的整理,也正因如此,他才有机会接触到博大深邃的古代理论。他从中汲取到了前人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并对他们的智慧作出了全面总结。不仅如此,在向先贤们学习的时候,他还产生了许多新的感悟,提出了许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我国古时的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不管是政治学说,还是社会理论,乃至人生哲学都不乏深刻的洞见。这是先贤们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
常言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尊重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才能继往开来。
孔子曾在《八佾》中说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礼汲取了夏礼和殷礼的长处,并在夏礼和殷礼的基础上经过演化和发展,而变得更为完善。这就是从历史中汲取的经验,孔子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反复强调传统的重要跬。
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孔子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要珍惜并乐于学习,这是学习的态度问题。学问之道,关键就在于是否愿意虚心受教。其次,则对所学应当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信而好古”。
一个人只有真心喜欢先人的智慧,才能领略到先贤之学的精妙。而且,古人的智慧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下来,就足以证明这种智慧是真正的精华。
百度百科--论语·述而篇
信而好古
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3)。
”选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注释
(1)述而不作:述,传述。
作,创造。
(2)窃:私,私自,私下。
(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
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
原文翻译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作品读解
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
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追问
有故事吗
追答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