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词典

成语典故文化内涵_成语典故内容

1.成语典故的演变

2.移风易俗成语意思及典故

3.如何界定神话故事,成语,典故三者之间的内涵和外延

4.与羊有关的成语、典故和羊文化

5.遗簪坠屦的典故

成语典故文化内涵_成语典故内容

成语及解释如下:

1、恋恋不舍:放弃:放下。形容感情很好,不想分开。也隐喻僵局。它也是不可分割的。

2、白手起家:白手起家:空手而归;开始:创业。没有基础或条件地创业。

3、红豆相思:红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比喻男女相思。

4、无力回天:形容事态的发展,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或者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已无法挽救。

5、揠苗助长:古代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慢,就一棵一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

6、百发百中:每次都能命中目标。形容射箭或射击非常准。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落空。

7、安身立命:安身:有容身的地方。立命:精神有所寄托。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

8、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愉快和得意的心情。现比喻观察事物不深入,不细致。也说走马看花。

9、枯木逢春:干枯的树木,遇上了春天,因而又恢复了生命力。比喻经历摧折又重获生机。

10、凤毛麟角:比喻难得而宝贵的人或事物。

成语典故的演变

所谓成语,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固定结构和固定含义的词组或短语,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四个字。有些成语的含义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来,如“丰富多彩”、“远走高飞”、“盖世无双”等等;还有一些成语必须知道它的来源才能弄懂它的含义,如“阳春白雪”出自楚辞,意指高雅的事物,“百步穿杨”出自《庄子》,意指箭法精绝,“卧薪尝胆”出自《吴越春秋》,意指不忘昔日之苦,发奋图强,等等,这些成语也是典故。典故是一些古代著名的故事或话语,不一定最后总结成成语,但是大部分成语却都是典故。为了大家能够简单明了地学习命名方法,凡是为大众所熟悉的成语,不管是不是典故,我们都放在本篇中分析。不管是不是典故,连同其它不是成语的典故一起,放在“化用典故”中分析,特此说明。

成语一般都是4个字,所以自然地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两个字组成一个词或词组,后两个字组成一个词和词组,很少例外。我们按前后两部分的语法关系,把成语分为如下四类:

联合式:即前两字和后两字的意思是并列的,或是相承的。如“国泰民安”、“花容”月貌”、“见仁见智”、“战战兢兢”、等等。

主谓式:即前两字是动作的发出者,是主语;后两个字是主语的动作或状态,是谓语。如“气宇轩昂”、“高朋满座”、“心花怒放”、“耳目一新”等等。

动宾式:即前两个字是动作,是谓语;后两个字是动作的对象、承受者,是宾语。如“独步天下”、“包罗万象”、“尽如人意”、“奉若神明”等等。如果四字之中,有主语、有谓语、也有宾语的话,则归入“主谓式”。

偏正式:即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中有一组是成语的核心部分,另一组只对它起修饰和解释作用。如“豆蔻年华”、“万全之计”、“书香门第”、“卓然不凡”等等。

这四类成语的划分,将是我们是否用某种命名方法的重要条件。

化用成语来命名有各处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要想使用,都必须遵守一些必要条件。有些条件因命名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有些条件却是共有的。下面就先谈谈这些化用成语命名必须满足的条件,至于哪些某种命名方法特有的条件,我们将在讲述具体命名方法时再加以阐述。

化用成语命名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联想性:即所取的名字能够使人很容易地联想到所化用的成语。因为化用成语来命名,就是为了使名字中包含着成语的丰富文化内涵,使短短两个字意蕴无穷。如果起的名字并不能使人想起所化用的成语,那么一切都是徒劳无功。这一点是命名者应该十分谨慎的。成语有四个字,以一个字概括其含义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用两到三个字。但即使用两个字,在很多时候也并不能令人产生联想。比如成语“冰雪聪明”,形容一个人颖悟异常,本杰是很好的含义,但如果用前两个字叫“李冰雪”,或用后两个字,叫“王聪明”之类,则成语之意义,韵味失,因为一般人不容易从“冰雪”想到“聪明”或反之联想。这时如果换一种方法,比如取名“冰聪”就好得多,很多人会想起这个成语。所以从成语中起好名字之后,一定要返过头来想一想,能不能从这个名字中联想到成语,如果不能,最好放弃这个名字。

良义性:这一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所化用的成语必须是含义良善的,或鼓励,或祝福,或赞美,或告诫,决不能是一些贬义成语,像“自高自大”,“鼠目寸光”等等。二是指所取出的两个字,合在一起也要有良好的含义。有些词一旦脱离成语,含义就发生变化,有时含义不佳,不可选用。比如“千娇百媚”形容女子,原是可爱,但取名“百媚”尚可,叫“千娇”可也娇气得过份了。“宝马香车”指高贵的生活,但取名“香车”,毕竟也是“车”,含义低贱。这些都是应当注意的。

无歧义性:即所取的名字除了使人联想起所化用的成语之外,没有其它的歧义。有些词尽管可以使人联想到成语,也有良善之义,但由于历史、风俗、方言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其它不好的含义,这时也不能选用。比如“龟年鹤寿”本是祝人长寿,但现在骂人常用“乌龟”,所以这个“龟年”最好不用。“风流儒雅”本是赞美一个人的风度翩翩,但“风流”现在又有贬义,最好不用。“独步天下”本是极有豪迈之气的成语,但“独步”容易让人误解成“独腿”,最好还是别用。

以上都是化用成语取名是必须注意的问题,也是我们筛选名字的标准。其余的条件如语音、字形等方面的要求在其它章节中已有论述,在些不一一列举了。

下面将根据不同的命名方法对四类成语分别加以分析,并选择部分美名举例。需要说明的是,化用成语在这里仅指直接从成语中取两至三个字,自己另外概括出字的情况属于“美辞联想”。化用成语命名共有五种方法,兹分述于下。

取前两字或后两字

这种方法就是直接取用四字成语的前两个字或后两个字。根据成语种类的不同,又分为两种情况。

联合式:取联合式成语的前两个字或后两个字为名,除了以上谈到的那些条件以外,尚需注意所取的两个字与成语的意义应基本上一致。由于联合式成语本来较多,前后两部分的含义又多相近,所以任取一部分,意义往往变化不大。因此取联合式成语前两部分或后两字为名比较容易,也比较普遍。但是也有的成语前后两部分脱节之后不知所云,或意义改变,必须十分小心。比如“百发百中”、如果取“百中”,由于“中”是多音字,意义更繁复,所以“百中”不好理解,这样的名字就最好不用。

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这三类成语的前后两部分含义不同,有主有次,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成语,因此要只取前两字或后两字为名,必须注意联想性,即这两个字很容易使人都想起所用的成语。尽管成语的前后两部分可能在词性、词义上都相差甚远,但也要保证人们在看到名字后想起另两个字。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诀窍,就是所取用的两个字所构成的词或词组极少单独使用,或与成语的另两个字以外的其它词搭配使用。举个例子,比如是“齐天”在日常用语中经常又和“大圣”一起构成“齐天大圣”词组,意指孙悟空,含义不算太好,所以“齐天”就不具有联想性,最好不用。又如“豪放不羁”本是褒义,取名“不羁”就不好,因为“豪放”也不太好,因为“豪放”一词常单独使用,又有“豪放派”之类的词组,不会使人直接联想到“豪放不羁”,所以这也是一个不成功的化用成语的名字。

从前两字和后两字中各取一字

这种化用成语命名的方法就是从成语的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中先后取出一个字,合成名字。一般来说,前一个字代表前半部分的含义,后一个字代表后半部分的含义。适用于这种方法的成语,必须是二二结构的,即从语义上来说,前两个字构成一组,后两个字构成一组,像“顾盼神飞”“怡情养性”等等,这样各取一字才能有代表性。有些成语是一三结构,或三一结构、一二结构的等等,就不宜使用这种方法。象“一至于斯”、“死而后已”、“大而无当”等等就很难用两个字来概括了。另外针对不同的成语类型,又有不同一方法。

联合式:这种成语前两个字与后两个字之间是并列关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前两个字的内部语法关系与后两个字的内部语法关系一般也是一样的。前两个字是联合关系,如“光”“明”、“诗”“书”,后两个字也是联合关系:“正”“大”、“礼”“乐”;前两个字是主谓关系,如“恩”“深”、“夫”“荣”,后两个字也是主谓关系:“意”“重”、“妻”“贵”,这样组成完整的成语:光明正大、诗书礼乐、恩深意重、夫荣妻贵。前两个字的结构为动宾、偏正时,后两个字的结构也是一样的。

知道了联合式成语的这个特点,取名时就有诀窍了。为了使所取出的两个字能够很好地概括这个成语,最好使这两个字的结构也跟成语的前两字或后两字的语法结构一样。如“恩深意重”,大结构是联合,小结构是主谓,那么取前两字中的主语“恩”,再取后两个字中的谓语“重”,构成“恩重”,比较有内涵。如果是“恩意”或“深重”,含义就完全变了。又如“博古通今”,大结构是联合,小结构均是动宾,那么取前两字的谓语“博”与后两字的宾语“今”合成“博今”为名,基本含义不变。若是叫“博通”或“古今”就难以产生联想了。当然也并不是合乎这个条件的名字都是好名字,有时取出的两个字不宜搭配,像“光风霁月”就不好取“光月”为名,意义不雅,那又要具体分析了。但一般说来,所取名的语法结构与成语的前、后两部分的小结构相同,是取得美名的一个保证。

从后两字和前两字中各取一字

这种方法就昌先从成语的后两个字中取出一字,再从成语的前两个字中取出一字,合成名字。适用于这种方法的成语也是二二结构的,与前一种方法一样。只是名字的语法结构与成语的大结构相反。

联合式:如前所述,联合式成语的前两字的语法结构(即小结构)与后两个字的语法结构(小结构)是一样的。比如“得心应手”的小结构是动宾结构。如果从后两字和前两字中先后取出一个字而又要意义完整,一般在语法成份上要互补,也就是第一字取“应”的话,它本是“应手”中的动词,那么下一个字只能取“得心”的宾语“心”,这样构成动宾结构“应心”。那么如果取“手”为第一字呢,是不是第二字应取“得”呢?“手得”差得远了一点,所以一般不用这种方法。因此联合式成语一般用性都不错时,才用第四个字和第一个字构成名字。

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在这三种类型的成语中,先从后两字中取一字,再从前两字取一字,则构成的名字和语法结构肯定要和原有成语的大结构相反。

因此用这种方法取名一定要十分慎重,认真考虑名字的含义,以防产生歧义。

前两字颠倒或后两字颠倒

这种方法是把成语的前两个字颠倒过来或后两个字颠倒过来作为名字。这样做无疑会使成语的前、后二字的小结构发生颠倒变化,原来是主谓、动宾的一般要互换或变成偏正,而原来偏正的会变成动宾或主谓。比如“藏龙卧虎”,大结构是联合,小结构均是动宾,如取名“龙藏”,则是主谓结构了。结构的变化会带来意义的改变,所以既要名字的含义基本不变,又要含义良善,的确不容易。这种方法在某些成语上很难使用,所以请读者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深思熟虑。

联合式:联合式成语的前、后两字颠倒之后,意义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因为前、后两字并列关系,含义近似,所以还不难联想到原来的成语。上面举的“龙藏”就是一例。因此联合式成语运用这种方法化出名字时,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名字的联想性。

主谓式、动家式、偏正式:这三种类型的成语由于前两个字与后两个字在含义上各有侧重,互不相同,颠倒之后,就更难产生联想。比如从“究学”很难想到“学究天人”,从“争力”很难想到“力争上游”。主谓式成语的主语部分、动宾式成语的宾语部分和偏正式成语的主要部分一般都是名词性的,颠倒之后往往不知所云。所以颠倒用字的方法不太适合于这三类成语,一般不宜使用。只有个别的例外,因为具有较强的联想性,可以化用。像“大智若愚”可以颠倒后两字成为“愚若”;“旗开得胜”可以颠倒前两字,叫“开旗”。从这两个名字都可以联想到原成语,所以可以使用。

有三字

从一个成语中选取三个字,显然其中一个字是姓。这也是属于“姓义入名”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名字的含义要与成语一致。因为成语一般只有四个字,现在用了三个,很容易令人产生联想,但是名字本身的含义怪异,岂不让人无所适从?化用成语命名的目的也达不到。所以不用的那个字一定须是成语中最不要紧的字,或是并列的字中的一个,这样才能使成语的含义尽可能多地保留下来。

这三个字的顺序可以跟成语不同。正因为如此,在颠倒成语用字顺序的时候要格外注意,不要产生歧义或造成混淆。

另外有些人喜欢用姓的谐音入名。确实,成语中包含着姓的实在是太少了,但是化用一些含有姓的谐音字的成语,并没有什么好处。比如刘砥柱(中流砥柱)、金国英(巾帼英雄)、傅东海(福如东海)等等,第一是毕竟姓字并非成语原字,不加解释,别人很难想到成语;第二是脱离了姓的名字由于只有两个字,而命名者起初多考虑了连姓三字的含义,忽略了名本身的含义,所以名的含义常有模糊,或落俗;第三是终有错别字之嫌,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好。

用三字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成语又在不同的情况,现分述于下。

联合式:联合式成语的前两字与后两字含义相近,所以姓字就可以代表它所在那部分的两个字。一般来说,从联合式成语中选取三字,姓字既定,名用的就是另一半的那两个字,这样含义变化最小。不过也偶有例外,这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了。

主谓式:从主谓式成语中取三字为名,一般也是名字的两个字是一组,是原来成语的前两字或后两字,姓是另两个字中的一个字,这样读起来比较有节奏。当然也不排除姓字与第二个字为差一些。但如果是大、小结构均为联合的成语,当然又没有关系了,比如“金碧辉”,读来并没有“金碧”是一个词组,而“辉”独立的感觉。

动宾式:因为在成语中,动宾式成语本来就很少,加上取三字为名需要其中一个字是姓,所以这种情况不易遇到。

偏正式:从偏正式成语中取三字为名,应当注意的是其中自成一组的两个字顺序不能颠倒。这样剩下的那个字无论其在前在后,名字的基本含义可与成语相近。

移风易俗成语意思及典故

成语典故的演变:

1、源头追溯:成语是一种定型化、习用化的语言单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语义。很多成语都来源于古代的典籍和寓言故事,比如”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就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邻居家的铃铛,想要逃避被人发现的命运,但他的行为其实是很愚蠢的,因为只要他掩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铃铛的声音了,无法知道有人正在偷盗。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自欺欺人终究会失败。

2、语义变迁:成语的原始意义往往与现代常用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其原始意义是指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比喻见识狭窄、知识有限。但在现代常用中,这个成语多用来形容那些对某个领域或话题了解不深、见识狭窄的人,语义有所扩大。

3、典故传承:成语的典故传承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通过书面文献传承,也可以通过民间传说、戏曲、评书等形式进行传播。比如”桃园三结义“这个成语,它来源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描述了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桃园中结下不解之缘的情景。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

4、文化交流:成语在跨文化交流中有时会遇到困难,因为很多成语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内涵,难以被其他文化所理解和接受。比如”龙马精神“这个成语,在中国的文化中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精神状态,但在西方文化中,龙和马并没有这样的文化内涵,因此这个成语在翻译中可能会遇到困难。

5、语用分析:成语在语用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在句子他已经买了房子,然后又给自己买了一辆车,这简直是画蛇添足。中,被用来形容一种不必要的、多余的行为,强调了行动的无效性和浪费。通过对成语的语用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成语,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6、考据与训诂:对于一些存在争议的成语,需要进行考据和训诂的研究。比如“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其出典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但对其中的“鹿”和“马”的理解存在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鹿”和“马”在这里并不指实际的动物,而是指一种象征性的意象,代表了正邪、忠奸等含义。因此,对于成语的考据和训诂,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成语的内涵和正确的用法。

7、文学与成语:许多成语都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和散文。比如“黯然销魂”这个成语,就来源于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因离别而产生的深沉忧伤和失魂落魄的感觉。

8、翻译与诠释:成语的翻译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一大挑战。由于许多成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语义背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然而,通过一些翻译技巧,我们可以尽可能准确地传达成语的意义和内涵。在诠释方面,需要对成语的文化背景、语义演变以及使用语境有深入的理解。

成语在日常的应用

1、在写作或演讲中,使用适当的成语可以增加文和说服力。例如,描述一个人非常生气时,可以说“他怒气冲天”,而描述团结合作时,可以使用“众志成城”这个成语。成语可以用来解释和理解其他词语或表达方式。例如,“袖手旁观”可以解释为“形容旁观而置身事外或不协助他人”,有助于理解该词的含义和用法。

2、在教育和教学中,使用适当的成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例如,在化学实验中,可以说“千锤百炼”来形容实验的严格和精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严谨性。在广告和宣传中,使用简短有力、富有创意的成语可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

如何界定神话故事,成语,典故三者之间的内涵和外延

移风易俗,汉语 成语 ,拼音是yí fēng yì sú。选自《史记·乐书》“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唐张守节正义:“上行谓之风,下习谓之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移风易俗的 成语 典故 ,供大家参考。

一、移风易俗成语解释

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二、移风易俗成语典故

西汉初年,社会秩序很不安定,虽然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但社会风气没有大的改观。贾谊看到这个问题深为忧虑,就上书汉文帝:虽然已经改变,但社会遗风余俗依然存在,而移风易俗、使人心趋向正道的使命不能推卸,不能只用文书往来应付。

儒家美学用语。指文艺具有改变社会风气、风俗的审美功能。语出《荀子·乐论》:“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荀子认为,音乐可以使民心向善,深深地感动人,使社会风气和习俗得以改变。因此礼乐兼用,才能使社会安定。荀子强调声色之欲,与生俱来,只能“心止之也”。但对于心,只能用乐来感染,通过乐促使人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进而达到人们的思想道德面貌的改变,最终实现影响整个民族性格、整个社会风气的社会功能。儒家的关于文艺具有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汉代《毛诗序》、魏晋时阮籍的《乐论》以及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对文艺的移风易俗的作用都有深入的探讨

三、移风易俗成语 造句

1、用太阳的温暖去移风易俗,要比用暴风骤雨好。

2、他俩决定结婚的时候,不搞铺张的婚礼,移风易俗,在村里起个带头作用。

3、研究西府 民俗 文化 的内涵和特征,将有助于移风易俗,开发利用民俗文化。

4、培养农民社会责任感,移风易俗,作社会新式农民,促进农村的和谐和农业的发展。

5、 音乐欣赏 的功能在于以"无声之乐"标识自由人格及移风易俗。

6、如今社会风气败坏,想要移风易俗,唯有正本清源,从心灵改革着手。

7、他俩决定结婚的时候,不搞铺张的婚礼,移风易俗在村里起个模范作用。

8、想要移风易俗,不能光喊 口号 ,唯有在上位者以身作则才能达到风行草偃的效果。

9、推广这些净化歌曲的目的在于移风易俗,矫正民心。

10、关于丧葬,农村该移风易俗了。

11、这位乡先辈在婚丧嫁娶等各方面带头移风易俗,深受好评。

12、移风易俗和市场培育都是漫长的工程,因此,维护已婚妇女的土地权益还需要制度的创新。

13、我们要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形成讲科学,用科学的好风气。

14、改土葬为火葬,是一件利国利民,移风易俗的大事。

15、世衰道微,人心不古;移风易俗,谈何容易!

16、提倡晚婚晚育,这是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

17、移风易俗虽然很困难,却是责无旁贷的任务。移风易俗造句。

18、生育又是一场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决不是仅靠行政命令就可以做到的。

19、他利用音乐移风易俗的社会作用,维护隋朝的政治统治。

20、第三部分,分析了对移风易俗舆论宣传的因由。

移风易俗成语意思及典故相关 文章 :

★ 风声鹤唳成语解析及典故

★ 八面威风成语解析及典故

★ 典故成语汇总

★ 百折不挠成语解析及典故

★ 历史成语典故及解释

★ 蕴含典故的成语故事5篇

★ 分道扬镳成语解析及典故

★ 春华秋实成语解析及典故

★ 以退为进的成语典故

★ 成语的典故精选五篇

与羊有关的成语、典故和羊文化

所谓成语,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固定结构和固定含义的词组或短语,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四个字。有些成语的含义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来,如“丰富多彩”、“远走高飞”、“盖世无双”等等;还有一些成语必须知道它的来源才能弄懂它的含义,如“阳春白雪”出自楚辞,意指高雅的事物,“百步穿杨”出自《庄子》,意指箭法精绝,“卧薪尝胆”出自《吴越春秋》,意指不忘昔日之苦,发奋图强,等等,这些成语也是典故。典故是一些古代著名的故事或话语,不一定最后总结成成语,但是大部分成语却都是典故。为了大家能够简单明了地学习命名方法,凡是为大众所熟悉的成语,不管是不是典故,我们都放在本篇中分析。不管是不是典故,连同其它不是成语的典故一起,放在“化用典故”中分析,特此说明。

成语一般都是4个字,所以自然地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两个字组成一个词或词组,后两个字组成一个词和词组,很少例外。我们按前后两部分的语法关系,把成语分为如下四类:

联合式:即前两字和后两字的意思是并列的,或是相承的。如“国泰民安”等等。

主谓式:即前两字是动作的发出者,是主语;后两个字是主语的动作或状态,是谓语。如“气宇轩昂”、“高朋满座”、“心花怒放”、“耳目一新”等等。

动宾式:即前两个字是动作,是谓语;后两个字是动作的对象、承受者,是宾语。如“独步天下”、“包罗万象”、“奉若神明”等等。如果四字之中,有主语、有谓语、也有宾语的话,则归入“主谓式”。

偏正式:即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中有一组是成语的核心部分,另一组只对它起修饰和解释作用。如“豆蔻年华”、“书香门第”、“卓然不凡”等等。

这四类成语的划分,将是我们是否用某种命名方法的重要条件。

化用成语来命名有各处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要想使用,都必须遵守一些必要条件。有些条件因命名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有些条件却是共有的。下面就先谈谈这些化用成语命名必须满足的条件,至于哪些某种命名方法特有的条件,我们将在讲述具体命名方法时再加以阐述。

化用成语命名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联想性:即所取的名字能够使人很容易地联想到所化用的成语。因为化用成语来命名,就是为了使名字中包含着成语的丰富文化内涵,使短短两个字意蕴无穷。如果起的名字并不能使人想起所化用的成语,那么一切都是徒劳无功。这一点是命名者应该十分谨慎的。成语有四个字,以一个字概括其含义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用两到三个字。但即使用两个字,在很多时候也并不能令人产生联想。比如成语“冰雪聪明”,形容一个人颖悟异常,本杰是很好的含义,但如果用前两个字叫“李冰雪”,或用后两个字,叫“王聪明”之类,则成语之意义,韵味失,因为一般人不容易从“冰雪”想到“聪明”或反之联想。这时如果换一种方法,比如取名“冰聪”就好得多,很多人会想起这个成语。所以从成语中起好名字之后,一定要返过头来想一想,能不能从这个名字中联想到成语,如果不能,最好放弃这个名字。

良义性:这一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所化用的成语必须是含义良善的,或鼓励,或祝福,或赞美,或告诫,决不能是一些贬义成语,像“自高自大”,“鼠目寸光”等等。二是指所取出的两个字,合在一起也要有良好的含义。有些词一旦脱离成语,含义就发生变化,有时含义不佳,不可选用。比如“千娇百媚”形容女子,原是可爱,但取名“百媚”尚可,叫“千娇”可也娇气得过份了。“宝马香车”指高贵的生活,但取名“香车”,毕竟也是“车”,含义低贱。这些都是应当注意的。

无歧义性:即所取的名字除了使人联想起所化用的成语之外,没有其它的歧义。有些词尽管可以使人联想到成语,也有良善之义,但由于历史、风俗、方言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其它不好的含义,这时也不能选用。比如“龟年鹤寿”本是祝人长寿,但现在骂人常用“乌龟”,所以这个“龟年”最好不用。“风流儒雅”本是赞美一个人的风度翩翩,但“风流”现在又有贬义,最好不用。

以上都是化用成语取名是必须注意的问题,也是我们筛选名字的标准。其余的条件如语音、字形等方面的要求在其它章节中已有论述,在些不一一列举了。

有三字

从一个成语中选取三个字,显然其中一个字是姓。这也是属于“姓义入名”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名字的含义要与成语一致。因为成语一般只有四个字,现在用了三个,很容易令人产生联想,但是名字本身的含义怪异,岂不让人无所适从?化用成语命名的目的也达不到。所以不用的那个字一定须是成语中最不要紧的字,或是并列的字中的一个,这样才能使成语的含义尽可能多地保留下来。

这三个字的顺序可以跟成语不同。正因为如此,在颠倒成语用字顺序的时候要格外注意,不要产生歧义或造成混淆。

另外有些人喜欢用姓的谐音入名。确实,成语中包含着姓的实在是太少了,但是化用一些含有姓的谐音字的成语,并没有什么好处。比如刘砥柱(中流砥柱)、金国英(巾帼英雄)、傅东海(福如东海)等等,第一是毕竟姓字并非成语原字,不加解释,别人很难想到成语;第二是脱离了姓的名字由于只有两个字,而命名者起初多考虑了连姓三字的含义,忽略了名本身的含义,所以名的含义常有模糊,或落俗;第三是终有错别字之嫌,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好。

用三字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成语又在不同的情况,现分述于下。

联合式:联合式成语的前两字与后两字含义相近,所以姓字就可以代表它所在那部分的两个字。一般来说,从联合式成语中选取三字,姓字既定,名用的就是另一半的那两个字,这样含义变化最小。不过也偶有例外,这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了。

主谓式:从主谓式成语中取三字为名,一般也是名字的两个字是一组,是原来成语的前两字或后两字,姓是另两个字中的一个字,这样读起来比较有节奏。当然也不排除姓字与第二个字为差一些。但如果是大、小结构均为联合的成语,当然又没有关系了,比如“金碧辉”,读来并没有“金碧”是一个词组,而“辉”独立的感觉。

动宾式:因为在成语中,动宾式成语本来就很少,加上取三字为名需要其中一个字是姓,所以这种情况不易遇到。

偏正式:从偏正式成语中取三字为名,应当注意的是其中自成一组的两个字顺序不能颠倒。这样剩下的那个字无论其在前在后,名字的基本含义可与成语相近。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练,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象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泥菩萨洗脸 越洗越难看。""蜜饯黄连 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该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性,极象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看做成语或谚语皆无不可。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神话故事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神的形象 ,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 。它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来的。经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有关。人以刀斧、弓箭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变成以这种工具武装起来的英雄。神话中的主人公被想象为超人的,但有时也要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透过神话幻想的折光,从神话人物的作为和斗争 ,可以约略看到当时的人的作为和斗争。

神话是人们借助于幻想企图征服自然的表现。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

神话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区域性,不同的文明或者民族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神话含义。但是,在全球各地,也出现过对同一种现象充满惊人相似性描述的神话。

神话一般大致分为三类,创世神话、神佛神话、英雄神话。其中尤其以创世神话最为重要。

所谓创世神话,专指时间设定在人类原始时期,记载事物、制度起源的神话。其中一般还粗分为世界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和文化起源神话等三种。

所谓世界起源神话,指的是记述「世界」、「宇宙」起源的神话。就拿《圣经》为例,其中的〈创世记〉便属于这一类神话。因为内容论及了大地、太阳、月亮等等宇宙现象的起源。

不过,并不是所有民族的神话都包含有世界起源神话。好比说美国印地安人的神话,就是一部以宇宙已经存在为前提的神话。另外还有一些民族的神话,不只世界起源,就连文化的起源也只字未提。

可是尽管如此,不论是何种神话,所有神话在开宗明义时,都有一个共通的大主题,那就是宇宙是从「混沌初开」演进到「秩序规则」的。

至于所谓的人类起源神话,通常所叙述的,是人类逐渐与动物区隔,然后逐渐成为世界上一个特殊物种的整个过程。比方说叙述人类如何学会使用语言的神话、人类如何懂得用火的神话、人类如何开始筑巢架屋的神话、人类如何与动物发生区隔的神话。而这些神话,其实都是一种世界秩序与规则的开始。

透过以上这些神话,人们对世界的历史演进会有清楚的认识,了解到世界是如何由混沌无知,演变成无数的秩序与规则。

相对于创世神话的纪录宇宙演化,神佛神话与英雄神话则较具戏剧性,所纪录的是神佛与英雄们的种种事迹。一般来说,越是文明的地区,创世神话的比例就越少,而相对的神佛神话和英雄神话比例则会反比例增加。这是一种自然趋势,不过意思并不是说创世神话的内容就因此而减少,而是说因为神佛神话与英雄神话的内容不断扩增,相形之下,创世神话所占的比例就少了许多。希腊神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希腊神话中,创世神话的比例很小,而大量的神佛与英雄故事则经过长期的累积,成为希腊神话中绝大部分的故事。

典故------典制和掌故。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1、典制和掌故;

2、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这样看来,典故的释义要比掌故来得宽泛。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间化、俚俗化、口语化,与逸闻、佚事往往成双出对;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因此,它更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如果把掌故比喻为野史,典故则像是正史。事实上,我们习惯把古文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称之为典故,而把一些积古的老人口头所述的话,统括为掌故,当然这个掌故与长于世故有别。此外,掌故往往给人以长篇累牍之感,而典故则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大概,以成语等固定的词或短语约定俗成了下来。譬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读题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所以,典故通常与成语紧紧联系在一起。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中的特殊部分。它们结构简练、含义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许多成语典故中,字面上不易准确理解,必须认真加以查考。这是成语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弃用的主要原因。

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 等

历史典故,如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等

文学典故,如 晓风残月,大江东去 等

文化典故,如 牛郎织女 等

掌故和典故虽然有区别,但它们又同宗同脉,同根同源。一般来说,适合于掌故的分类,典故也适合。譬如,我们把掌故按内容分为文学掌故(如:《西游记》掌故)、文化掌故(如:饮食掌故、佛教掌故、民族掌故、服饰掌故等)、人物掌故(如:《中国十大名曲》掌故)、历史掌故(如:三国掌故)、地方景点掌故(如: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掌故)等等。因此典故也可以分为上述类型,但无论掌故和典故都是为文学创作服务的,它们的使用都具有局限性。此外,掌故和典故还可以按国别分类,外国文学中也有典故,由于国外不像中国古代重文不重理,因此典故涵盖的范围更广,分类也更多,如数学典故、物理典故、科技典故等等。

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诗词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隐、苏东坡为甚。有人说李商隐“好积故实”,如《喜雪诗》,一篇中用了18个典故。事实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诗而来的,诗与典故是密不可分的。外国也不例外,就是反对用典的人,其诗作中也往往自觉不自觉用起典故来。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典故的凝缩委婉和诗歌的简练生动有关。在创作诗词中如何能运用好典故呢?

(一)要熟悉掌握大量典故,这样在需要时才能用得上,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要避免创作时头脑空空联想不到有关典故。如:“将立夏,叹春晚花泣,四月梅子催写词。一骑青衫穿烟雨,沐雾早上,悠然过天池。天池水初沸,乳燕翻飞,剪云乱径,纷纷柳絮可入诗。黄昏去楼榭,凭栏拍遍,周围渺人烟。正是一年绝好处,我独赏,最乐事。往年此时,红男绿女渐渐来,嬉笑别谷雨,清明寒食伤亲怨,总有淡淡思。观料峭突岩,草长莺飞啼,人在图画中,画在人眼里,两般竞相趣。常言劝君不惜光阴旧,到老恐悔环腰瘦,翻云又覆雨,哪日得闲看:天池之上竞船渡,横往纵来总是直!我自带清茶,水自惠泉汲,逍遥备得陈年柴,三五刻后茶香起。不邀友,不宴宾,闲庭孤独身,一杯茗苦天地泣。雨中天池别有景,涓涓滴打散不尽,人生亦如斯,喜怒哀乐总无穷,何必悲叹息?一任雨打风吹去,平生终归止。日已从中,雾散虹熠云淡却,长空一片清净。不见蓑衣钓,浮萍游鱼闹。此番自然能几时,明年归来难再持!不由恨。倘若席上多素色,入耳便捕鸟鸣栖。手无金描笔,只能喃喃语。心乱绪,披发归闹市,人唤犹沉痴。”(选自改梧桐落雨《归家》)

(二)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比如“琴心”之典故源于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运用在男女相爱中贴切,运用到其他亲情,友情,交情上就会不当或牵强;比如“望帝”这个典故渲染的是一种悲哀的气扮,如果用于喜庆就不当了。

(三)写诗词要特别掌握典故的活用,可以根据句子声韵文字的需要变换调整,如:“高山流水”的典故,在古人诗词中就有各种各样提法:“子期”、“知音”、“弦断”、“高山一弄”、“子期耳”、“钟期听”、“流水引”、“断弦人”、“伯牙高山”、“钟殁废琴”、“流水高山”、“琴曲流水”、“流水心”、“断弦人”、“弄琴牙”等等多种用法。其实还可以更多,但是要注意关键字是不能改变的,如:“伯牙”、“钟期”、“琴”、“弦”、“断”等字就不好换为别的字。

(四)要注意典故的生命力。诗词写出来是要给别人看的,典故运用是为了传达思想,因此,不可把过于冷僻生涩的典故写进诗词,需要指出近体诗是唐以后形成的,大量典故是唐以前的故事,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多,人们学唐宋诗词,也熟悉了这些典故,如果自己根据典籍另选其他典故写进诗词就须十分谨慎,特别是唐宋以后的,如果不广为人知,就难以作为典故在诗词中运用。如:“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五)既然典故是历史的故事,其运用是为更好传达思想情感的,根据阅读对象和时事纳入新典故也就是很正常的了,当今,社会传播媒介很发达,新闻众所周知,比如“水门”、“乒乓外交”、“文化大革命”、“四五”、“百慕大三角”、“大庆人”等都可形成新典故的。至于亲友间诗词往来,双方把彼此间知道的“故事”作为典故用,也很有趣,是可使诗词具有更多表现力的手段。

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或是某个地名等。如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长生不老的药,但她吃的多了点,就不由自主地飞到月亮上去了。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来;第二,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世界上所有人的才华加起来要有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后来人们就称才华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为“才高八斗”;第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天女散花”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经,后来常用来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为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掌故分门别类,举不胜举,我们只有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处处留心,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掌握。

(1)山公启事:晋代山涛任吏部尚书,擅于擢拔人才,每有官缺,均先亲自选题数人,写成奏章,密启皇帝选录,然后公奏,故举无失才,时称为“山公启事”。见《晋书.卷四十三.山涛传》。后用以称扬荐贤举能,知人明鉴。唐.张九龄.《奉和吏部崔尚书雨后大明朝堂望南山诗》:“山公启事罢,吉甫颂声传。”唐.李商隐.《赠宇文中丞诗》:“人间只有嵇延祖,

最望山公启事来。”后遂用“山公启事、名贤启事、山公启、山涛启、山公鉴、山涛鉴、山公识”等称扬荐贤举能,知人明鉴。

( 2)龙阳泣鱼:《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遂以“龙阳泣鱼”为失宠之典。

(3)骂坐灌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与丞相田蚡有隙。在一次列侯宗室为田蚡贺喜的酒宴上,使酒大骂临汝侯(灌贤)和程不识以泄怒。后遂用“灌夫骂座、使酒骂座、骂座”指酗酒任性而骂人,亦表示刚直不屈,不谀权势;用“骂座灌夫”指刚直不屈的人。

(4)漱石枕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孙子荆(孙楚)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王济),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孙楚认为归隐一定要做到枕流洗耳,一去俗尘;漱石砺齿,远离人间烟火。后用“枕流漱石、枕流、漱石、枕石、枕石漱流”等借写隐居或闲逸生活,或称品质的高洁无尘。

(5)骑鹤上扬州:唐无名氏《商芸》:“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几个人在一起各言其志,有的想做高官,有的想发财,有的想骑鹤上天成仙,其中一人则想三者兼而有之。后遂用“骑鹤扬州、扬州骑鹤、扬州跨鹤、扬州鹤、腰金骑鹤、缠腰骑鹤、腰缠万贯、十万缠腰”等指做官、发财、成仙三者兼而有之,或形容贪婪、妄想,或写得意之事及得意

(6)断送老头皮: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六:“昔年过洛,见李公简,言真宗既东封,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为诗。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曰:‘唯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躭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隐士杨朴被召,在回答宋真宗问话时,他以佯狂之态,诡称妻子作诗说他应召是被官府捉去,把老头儿断送了。后遂用“断送老头皮”指被官事所羁,不能自由自在;以“老头皮”称老人。

(7)鲁葵:汉刘向《列女传.鲁漆室女》:鲁国漆室地方有个女子,过了出嫁的年龄还没有出嫁。“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邻女以为她想嫁人,问知是“忧鲁君老太子幼”,便笑话她。漆室女说:“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冬葵,古代的一种蔬菜),使我终岁不食葵……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其忧之。”后三年,鲁果乱。漆室女过了出嫁的年龄没有嫁人,但她所忧虑的不是个人的事,而是鲁国的国家大事。后遂用“鲁葵、倚楹啸歌、倚柱长叹、漆叹”等表示对国家政事的关注、忧虑,亦或表示女大需嫁的意思。

(8)墨子悲素丝:《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见染丝而兴发伤感,认为白丝可以染黑,可以染黄,染上五色,即成为五色之丝。后遂用“悲染丝、悲丝染、染丝悲、悲素丝、哭练丝、翟子悲、素丝变”等表示受习俗影响,慨叹不可自拔。

以上这些典故在浩如烟瀚的典故大家庭中,只能算是几朵小小的浪花。很多典故,虽然大家用惯熟习了,但往往有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平时在阅读、写作等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典故的典源和释义,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让我们活学活用,边学边用,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掌握典故和掌故吧。

遗簪坠屦的典故

新年到!祝福到!羊年来啦,想要过一个有滋有味有内涵的年吗?那这些关于“羊”文化你一定要知道!

与羊有关的成语

瘦羊博士:

据说古时东汉安丘人甄宇,在京城洛阳的太学里担任博士。一年年底,皇帝赐给博士们每人一只羊。因为羊的大小肥瘦不等,大家感到很难分配,于是有人主张把羊全部宰杀,然后用秤平均分肉。甄宇听后感到十分羞耻,自己带头牵了一只最瘦小的羊。这事传了出来,洛阳城里的人纷纷赞扬甄宇,并给他起了个带有敬意的别名“瘦羊博士”。后人有诗赞曰:“官卑岂愿乘肥马,食俭惟知取瘦羊”。(见韦居安《梅 诗话》)后来用瘦羊博士表示对大公无私的人的敬意。

羝羊触藩:

羝羊:公羊;触:抵撞;藩:篱笆。公羊的角缠在篱笆上,进退不得。比喻进退两难。出处:《周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例: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中有“纣王沉吟不语,心下煎熬,似~,进退两难。”

“亡羊补牢”:

亡:是逃亡、丢失的意思;牢:关牲口的栏圈。丢失了羊,赶忙修补羊圈,比喻事情出了差错,及时设法补救。语出《战国策·楚策四》。

羊续悬鱼:

《后汉书·羊续传》:“续为南阳太守……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所悬者,以杜其意。”后因用“羊续悬鱼”作为居官清廉、拒绝受贿的典故。

多歧亡羊:

《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后以“多歧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引申为泛而不专,终无所成 。

与羊有关的成语典故

三羊开泰:

《周易》称爻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在古代,羊字通作祥字,所以古器物上常饰以羊的图形,或直接塑作羊形,寓意吉祥。如出土文物三国时期的青瓷羊,其足型作卧伏状,昂首举目,双耳竖起,蕴含着无限活力,可能是当时的吉祥物。

羊在古图形玺印中出现较多,如广西博物馆收藏的一颗汉代阴铜印《牧羊图》,刻绘出一头和善的山羊,不肯跟随牧童的情形。而在《虹庐藏印》中收编的一方汉代阳刻铜印《牧羊童》中,那头和善的山羊,与牧童则十分亲昵,耐人寻味。羊作为吉祥动物的艺术形象,出现在民间剪纸、刺绣、木雕、米塑等艺术作品中,如民间吉祥画中往往画有三只羊,寓意“三羊开泰”,图个吉利。出处:《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宋史·乐志》:“三阳交泰,日新惟良。”

苏武牧羊:

汉朝建立以后,就不断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胁。匈奴的侵扰惹恼了汉武帝。他曾经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出兵讨伐。匈奴每次战败,就派使者求和。为了双方的友好,汉朝天子经常派使者,但匈奴常常借故扣留汉使。

苏武被汉武帝作为使者派往匈奴。在草原上,匈奴单于宴请了汉朝使节。但因变故,苏武却被当成审问。苏武为了维护尊严,拔出佩剑往脖子上抹去。

苏武的剑伤痊愈后,匈奴千方百计劝其投降。苏武宁死不从,被关进地窖中的他没吃、没喝,寒冬腊月,他以雪解渴,撕下棉袄中的皮毛充饥。单于发令把他流放到北海放羊。从此,他与羊为伴,与羊对话;与寒冷为伴,与草原对话。

这牧羊的生活持续了19年,苏武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公元85年,匈奴单于去世发生内乱,新单于派使者到汉朝求和。而汉武帝也已去世,汉昭帝派使者把苏武接回。

与羊有关的节日风俗

羊在古代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羊也一直是祭祀中的“三牲”或“五牲”之一,为必不可少的祭品。由于羊与人类的关系密切,故存在着大量与羊相关的风俗习惯。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节日风俗常与羊有关。

羊日

托名东方朔的《占书》说,农历正月初四为羊日,如果这一天天气睛朗,则预示当年的羊繁育顺利;如果是阴天,则预示当年的羊有灾病。

“结羊肠”

正月十六,是元明两朝北京地区“结羊肠”的日子,结羊肠是一种占卜习俗,用旧日历纸九张,卷捻成条形,混杂后连结,再拆开验看,首尾日期相连的为吉兆。这一天,蒙古族牧民将其称作兴畜节,祈求牛、羊等牲畜平安、繁衍发展,饮酒庆贺。

叼羊节

在西部广阔的草原上,居住着塔吉克·哈萨克,木可尔克孜等民族的牧民。牧民们长期在大草原上放牧,常常要和恶劣的天气、凶猛的禽兽作顽强地搏斗,保护自己的牛羊群。有时候,遇上暴风雨或者野兽来袭,羊群经常容易失散。这时,他们纵马赶来,一边应付紧急情况,一边把百十斤重的羊,俯身提上马背,驮回大队的羊群。久而久之,这种别具一格的叼羊技艺在生产发展中演变为精彩绝伦的叼羊大赛。

“抢羊骨头”的婚俗

锡伯族民间有“抢羊骨头”的婚俗,流行于今新疆地区。婚礼之后,迎亲爹娘在新郎新娘的炕沿上放上一块羊大腿骨,双方姐妹兄弟聚于新房,迎亲娘将拴有红线的两个酒杯放在盘子里,迎亲娘则迅速将两只酒杯换来换去,从而使两位新人分不清哪是酒、哪是水。然后让他们任选一杯,喝道酒的为大吉,接着要连饮三杯。之后,双方兄弟姐妹开始抢羊骨头。男方家人抢到认为是新娘勤劳能干,家庭美满幸福;女方家人抢到则认为新娘会持家,家庭和睦兴旺。

斗羊

相传起源于三国时期。一次曹操被袁绍打败, 退兵曹州,人疲马惫,士气低沉。曹操正无计可施,忽见两羊相抵, 十分威武,他精神为之一振,即召部下观赏。只感染得群情激昂,士 气大振,曹兵随之反戈一击,大败袁绍。在曹操的倡导下,曹州兴起 斗羊活动。 斗羊通常有“自由式”和“规范式”两种,自由式在裁判吹哨之 后,两只羊放开,彼此用力撞抵,不管几个回合,直到一方败下阵来 为一局。“规范式”是彼此拉开,一头一头的抵,直到一方抵败为一 局。一般三局二胜。 菏泽斗羊,在全国独树一帜,自年以来,菏泽已举办过七次 全国性斗羊大赛。亚运会期间,被定为晋京表演项目。1991年12月, 参加在广州举办的“中华百绝”博览会上表演,被列为《中华百绝》 之一,深受国内外游人赞赏。

斗羊节

突尼斯民间传统盛会,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时候,突尼斯人视公羊为神圣之物,看作是力量曰勇敢和威严的象征。每逢“古尔邦节”来临之时,人们都将自家的公羊装饰打扮一番,随后领到清真寺的广场上来,在进行祈祷之前,让羊相互角斗,看谁的羊力量,于是,斗羊比赛便兴盛起来了。斗羊比赛时,围观的人很多,而且身穿艳丽的民族服装,如同过节—样,于是人们便把斗羊比赛称之为“斗羊节”。今天在突尼斯,斗羊比赛已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并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外国游客,为大力发展国家的旅游事业起着重要作用。

广州为什么叫“羊城”?

广东省广州市的别名“羊城”即源于五羊传说。唐高适《送柴司户刘判官之岭外》一诗咏道:“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陈毅《广东》诗云:“高阁羊城接大荒,骋怀极望郁苍苍。”那座高11米的大型花岗石五羊雕塑,已成为广州市的象征。但是“羊城”也并非仅指广州,古时契丹设置的进行贸易的处所也叫“羊城”,可能是贸易的主要对象为羊,故名,《辽史·太祖纪》上云:“置羊城于炭山之北以通市易。”

百里奚的故事:

五张公羊皮换来的从奴隶到宰相的命运。

这个故事发生在南阳。有个叫百里奚的人,少年贫穷,后来到处流浪。公元前七世纪,晋献公灭虞,俘虏了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就将他们作为穆姬的随嫁人陪到秦国。

百里奚不堪忍受奴隶生活,逃到宛,被楚人捉去。秦穆公得知,用五张羊皮将他赎回。于是,百里奚从奴隶到宰相。在他的辅佐下,秦国开地千里,称霸西戎。

他去世时,秦国男女老少悲伤流涕,孩子们不唱歌,干活的人不出声。

遗簪坠屦这个成语出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它比喻不留心身边的小事,只关注眼前的大事。这个成语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1、在中国古代,簪和屦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簪子通常用来固定头发,而鞋子则是人们行走时所穿的。然而,当一个人过于专注于某件事情时,他可能会忽略掉这些小物品,导致它们遗失或掉落。

2、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官员在处理国家大事时,由于过于投入而忽略了身边的小事。他的簪子和鞋子都掉了,但他仍然不为所动,继续专注于他的工作。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只关注大事而忽略细节的人。

3、遗簪坠屦这个成语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却很深刻。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细节的重视,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忽略身边的小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到自己的行为举止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不要因为过于专注于某件事情而忽略了身边的小细节。

4、此外,“遗簪坠屦”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要有敬业精神。只有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和专注,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展。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敬业精神,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遗簪坠屦的造句如下:

1、他的遗簪坠屦被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作为纪念。

2、他在森林中迷失方向,几天后才找回遗簪坠屦。

3、尽管他是个富裕的人,但他总是注意节约,从不遗簪坠屦。

4、他的遗簪坠屦被珍藏在博物馆里,作为历史的见证。

5、她在回家的路上遗簪坠屦,感到非常尴尬。

6、他的遗簪坠屦被朋友捡到后归还给他,让他非常感激。

7、他是个非常细心的人,从不遗簪坠屦,做事总是井井有条。

8、她在舞台上不小心遗簪坠屦,但她迅速调整了情绪,继续表演。

9、的遗簪坠屦被收藏起来,作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10、他在河边散步时不小心遗簪坠屦,心情变得有些沮丧。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