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语有哪些典故
2.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典故
3.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5篇
4.成语覆水难收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5.成语典故|忘记历史和本源,那就是“数典忘祖”
6.有关古代齐心簇拥的成语故事
7.历史上都是后朝篡改前朝历史,从封神来看商朝真的很差吗?
“虽不明,但觉厉”,网络流行词,简称“不明觉厉”,表示“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相关成语典故如下:
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
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不明觉厉出自周星驰的**《食神》中的角色对白,表面词义用于表达菜鸟对技术型高手的崇拜,引申词义用于吐槽对方过于深奥,不知所云,或作为伪装自己深藏不露的托辞。由于词语的通俗性,被网络发言者广泛使用。
成语有哪些典故
牧野之战的成语典故如下: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出征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牧野决战
朝歌方面,第一批紧急军情前脚刚传到,联军自己后脚就跟着来了,着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朝歌城内没有足够的精兵可以破敌,而且也没有可用的战车,单靠步兵,很难和冲击力强大的战车阵相抗衡,更何况周军士气正锐。
帝辛惊闻周军来袭,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根《史记》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十七万。《诗经·大明》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逸周书·克殷记载:周军先由吕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
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帝辛既然强迫这些奴隶和战俘上战场,自然会在后方以亲信部队押送,防范他们反叛或逃跑。这些少量忠心的禁卫军,也是帝辛手中最后的底牌。
然而前方的徒众在周军的强大冲击下慌不择路地往回跑,遭到了后方精兵的阻拦。好汉不敌人多,在人潮的冲击下,这些武士也阵脚不稳。奴隶们为了逃命,加上被后面人潮推动,于是倒戈相向,乱打一气。再加上身后联军的战车、甲士、步兵一层层的进攻,帝辛的最后一道阵线也守不住了,不得不快马加鞭,逃离战场。
商军残余的抵抗仍然持续了一天,但已无力挽回局面。帝辛见大势已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
周武王赶到鹿台时,用“轻吕”击刺帝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另有一百多个商朝的大臣贵族被俘。他们将被带回周京,作为武王祭祖的人牲被杀死。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典故
1、姜太公钓鱼
太公姓姜,名尚,西周时人,曾辅佐周武王灭了商朝。据民间传说,太公在出仕之前,隐居於渭水(在今陕西省境内)之滨。
他常拿一根不带鱼饵的直钩钓竿,在水面上凭空钓鱼。一些樵夫看到他这样钓鱼都发笑。太公说:”我不是想钓真的鱼,而是想钓一位贤明的君主。”
太公就这样期待了几十年,到他快八十岁的时候,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得知太公有治国才能,亲自请他出来做了丞相。
2、味如鸡肋
三国时期,曹操带领军队攻打一个城市,很长时间没有攻打下来。这时候,他感到进推两难:撤退吧,就前功尽弃,实在可惜;继续攻打下去吧,又实在没有取胜的把握。一天他在吃鸡的时候,感到这情形就像是吃鸡肋:实在没有多少肉可以吃,可是丢掉又舍不得。这时候有人来问他”今天晚上的口令是什麼?”他就随口回答”鸡肋。”
3、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画家叫文兴可,善於画竹子。他在自己的住房周围,栽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常去观察竹子的不同姿态与变化。因而对竹子的形象非常熟悉,所以他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宋史·文同传》里说:”当时人们纷纷请他画竹子,送去的绢,堆了一大堆,他有时厌烦地把它们扔在地上。”
当时,文兴可的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兆补之写了一首诗赞扬他的绘竹艺术,其中有两句:”兴可画竹时,胸有成竹。”
4、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5、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
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百度百科-味如鸡肋
百度百科-胸有成竹
百度百科-姜太公钓鱼
百度百科-孟母三迁
百度百科-赤壁之战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5篇
成语 ,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今天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关于 历史 故事 的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拔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
巧夺天工
东汉末年,上蔡县令甄逸有个女儿,长得十分漂亮,后来嫁给了曹操的儿子曹丕。曹丕建立魏国当了皇帝,甄夫人也就被立为皇后。曹丕对她宠爱有加,百依百顺。当时甄夫人已经四十岁了,为了能得到曹丕长久的宠爱,每天都要精心打扮自己。
据说在甄夫人的庭院里,有一条漂亮的绿蛇,嘴里含着一颗红色珠子。当甄夫人梳妆时,这条蛇就在她眼前盘成一个奇特巧妙的形状,并且形状每天一换。甄夫人 就照蛇的形状梳理发型,精巧的程度胜过天然。人们都称这种发型为“灵蛇髻”。曹丕每次看见皇后,都觉得她依旧年轻漂亮,十分喜欢她。
甄夫人不但美貌如仙,而且善良聪慧,很有才情。相传曹植的《洛神赋》就是出于对甄夫人的仰慕而写的。
但是,随着年华的消逝,即使再精致巧妙的梳妆,也无法改变甄皇后失宠的命运。年轻的郭皇后终于替代了她的地位。而她由于对此不满,惹怒了曹丕,最后被他下诏赐死。
朝三暮四
战国时,宋国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人们称他为“狙公”。他家境并不好,但非常喜爱猴子,宁可省吃俭用,腾出钱来给猴子买吃的,从不让它们饿肚子。
狙公和猴子们朝夕相处,双方极为融洽。猴子们想什么狙公一看就知道;他说什么,猴子也能理解。
但是时间长了,狙公不胜负担。猴子很贪食,没完没了地吃,狙公实在供应不起。他准备减少它们的食物,又怕它们不顺从自己,因此想了一个办法。
一天,狙公对猴子们说:“以后给你们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猴子们听了,又跳又叫地发起怒来。
过了一会,狙公改口说:“好吧,那就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这样够吃了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得趴在地上。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三)
一字师
注音yī zì shī
成语故事 元朝时期,萨天锡送濬天渊入朝,有“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之句,很多人都夸好,只有山东一个老叟认为应将“闻”改为“看”,萨天锡问为什么要这样改,老叟说:“唐人有林下老僧来看雨。”萨天锡俯首拜他为“一字师”。
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解释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用法作宾语;指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相近词一字之师
示例姐姐真是‘一字师’了!从此只叫你师傅,再不叫姐姐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八回
应声虫
注音yìng shēng chóng
成语故事 传说 洛阳有一个士人得了应声病,刚一说话喉咙中应声,就去问名医张父仲,张父仲觉得奇怪,日夜思考终于想出一个医治办法。立即取《本草纲目》让他读,他还是不停应声,当看到他害怕的地方就不应了。于是张父仲立即配药医治,果然治好。
出处有患应声病者,问医官苏澄,……过至他药,复应如初。澄因为处方,以此药为主,其病自除。 唐·刘束《隋唐嘉话》
解释比喻自己胸无主张,随声附和他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没主见的人
其它 使用
◎ 蒋大怒,"三查"王芸生,说王是"新华社的应声虫","为匪张目"等等。
眼中钉
拼音yǎn zhōng dīng
成语故事五代时期,后唐效节指挥使赵在礼起兵反后唐庄宗,拥立明宗,被任命为义成军节度使,他滥用职权,欺压民众,经常搜刮民脂民膏。他率军去攻打当时人们认为是眼中之钉的契丹,下令宋州百姓每人交1000钱的“拔钉费”,违者处死。
出处在礼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罢去,宋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新五代史·赵在礼传》
解释比喻心中最厌恶、最痛恨的人。
用法作宾语;指最痛恨的人
相近词眼中刺
示例我们娘儿俩今儿一齐死给他看,替他拔去眼中钉,肉中刺,好等他们来过现成日子。
苦肉计
拼音kǔ ròu jì
成语故事隋朝时期,杨坚谋位成功,封杨广为晋王。杨广心中不服,一心想当太子,就找安州总管宇文述商议。宇文述知道独孤皇后妒心重,就给杨广出主意,让他回宫用苦肉计博得皇后的同情。这一计很灵,皇后鼓动皇上,废太子而另立杨广。
典故 亏杀那苦肉计黄盖添粮草。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
释义故意伤害自己的肉体以骗取敌方信任的计策。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欺骗对方
成语例句
◎ 这是敌人玩的苦肉计,只不过这苦肉计的代价是四个小海盗的四条生命。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
1、太公钓鱼
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 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 拜访 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
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成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 文章 风格浅显易懂。
3、千金一笑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幽王见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原来古时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部队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ào)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这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那些诸侯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幽王对此并不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不久,戎(róng)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这一次,诸侯们还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动。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语“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颜十分难得,价值千金。
4、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5、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取了一系列 措施 ,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五)
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楚国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独喝又嫌多,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那个画蛇脚的人,终于没有喝上酒。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其《感春》诗中写道:“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埃尘。”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有时也作“画蛇著足”。
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 经验 ,不知变通。
鹬蚌相争
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 寓言故事 :“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羽扇纶巾
周瑜和诸葛亮都曾经被诗人用“羽扇纶巾”来形容过:
《类说》卷四九引《殷芸》:“武侯(诸葛亮)与宣王(司马懿)泊兵,将战,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见武侯,乃乘素舆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军随其进止。宣王叹曰:‘真名士也’。”
成语覆水难收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成语 故事 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大道理大智慧,通过描写生活的一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而明白需要知道的。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 成语 典故 大全,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不食周粟的故事
拼音b? sh? zhōu s?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孤竹君的长子伯夷在父亲死后坚决不肯继承王位。后来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他也不愿出来为官,感到十分耻辱,就与弟弟叔齐决定不再吃周朝的粮食,两人隐居在首阳山,专门靠吃山上的野果及野菜而生存。
典故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之。 《史记?伯夷列传》
释义粟:小米,泛指粮食。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有骨气
反义词 卑躬屈膝
傍人门户的故事
注音b?ng r?n m?n h?
成语故事 传说 古代过节要贴桃符及门神,还要做一个艾叶草人插在门上。桃符抬头看见艾人就骂道:“汝何等草芥,敢居我上!”艾人低头应道:“你已半截入土还要争高低?”双方大吵。门神劝解他们说:“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
出处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
解释傍:依靠,依附;门户:门第。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立。
用法作谓语、宾语;形容依赖他人,不能自立
相近词傍人依户、寄人篱下
相反词自力更生、自立门户、独树一帜
拔山扛鼎的故事
拼音b? shān gāng dǐng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项羽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写字,叔父项梁改教他击剑,他想学抵敌万人的本事,项梁教他兵法,他不肯认真钻研,但力气很大,能举起几百斤重的鼎。同刘邦争天下8年,最后被迫在垓下乌江边自刎,感慨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
出处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史记?项羽本纪》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释义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力气极大
近义词 拔山盖世、拔山举鼎
反义词软弱无力
暴戾恣睢的故事
注音b?o l? z? su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鲁交界的柳下村成为诸侯战争的兵源地,展跖为逃避兵役而组织人马攻占启阳城,而后又占领鄫城,队伍扩大到9000人,官僚贵族们闻风丧胆,把展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污蔑他为盗跖,说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雎”。
出处暴戾恣雎,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 《史记?伯夷列传》
解释暴戾:凶恶、残暴;恣睢:任意做坏事。形容凶残横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为人凶恶残暴
相近词穷凶极恶、横行霸道、为所欲为
反义词慈眉善目
不堪其忧的故事
拼音b? kān q? yōu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颜回生活困难,可他的志向远大,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孔子称赞颜回是一个贤德的人,他过着箪食瓢饮的俭朴生活,身处陋巷,别人不堪其忧,他却视此为真正的快乐,只有他能担当大任。
典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
释义忧:愁苦。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能忍受愁苦
示例这儿环境太嘈杂,居民不堪其忧。
相关 文章 :
1.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故事
2.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3.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4. 历史成语故事在线阅读
5. 小学生必读的成语故事5篇
成语典故|忘记历史和本源,那就是“数典忘祖”
覆水难收”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王桃《野客丛书》,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
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有关古代齐心簇拥的成语故事
成语典故|忘记历史和本源,那就是“数典忘祖”
文:枯木
近些年来,关于我国一些地区的少数人,罔顾良知,鼓动背叛,比如鼓吹“”和“港独”的这些不法分子,经常满口胡言,信口雌黄,不由得让人想到一个词,那就是“数典忘祖”。
“数典忘祖”这个成语,出自先秦时期左丘明编撰的 《左传·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本意是指对于历史的无知,后来比喻忘本。事情原委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就来简单谈谈。
先说背景,昭公十五年是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时值春秋晚期,周天子衰弱不堪,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而此时的晋国,虽然在晋平公重新恢复霸主地位后,成为春秋晚期最强的诸侯国,不过在晋昭公即位后,虽然召开“平丘会盟”,宣称霸主,不过已经式微。
在这一年,周景王姬贵的儿子姬寿六月去世,八月王后穆后去世。《左传·昭公十五年》: “十二月,晋荀跞如周,葬穆后,籍谈为介。” , 荀跞 (前548年-前493年),晋国六卿之一,位于正卿,因为封地在智邑(今山西永济市),谥号“文”,因而史称 智文子 。智文子的孙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智伯(智襄子),可惜因为被韩魏赵三家灭掉而出名,从而拉开了战国序幕。
从晋国派遣正卿前去参加王后葬礼来看,当时周王室虽然式微,不过当时都号称“尊王攘夷”,因而晋国给的面子还挺大,不但派遣了正卿,还派了晋国大夫籍谈作为副使出行。
《左传·昭公十五年》:“既葬,除丧,以文伯宴,樽以鲁壶。” ,可以看到,当时周景王王后去世服丧期是齐衰五个月(不符合礼仪),然后周景王举办“射宴”招待智文子。古代的射宴比较讲究,在周代,举办射宴有几个目的,《礼记·射义》: “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 射者,所以观盛德也。 ”,“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 , “故曰:射者,射为诸侯也。是以诸侯君臣尽志于射,以习礼乐。”
依据《礼记》,射宴本来是明确君臣之义,然后观察诸侯大臣德行,遴选人才,从而决定赏赐与否。不过在春秋晚期,周王室已经衰微,从原来的赏赐变成“乞讨”了。于是周景王让人摆上鲁国进贡的射壶, “樽以鲁壶” ,这是为了下面说事。
然后周景王质问智文子: “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晋独无有,何也?” ,意思是其他诸侯国都有进贡,而你们晋国却没有进贡,这是怎么回事?,智文子便让籍谈回答,籍谈说 “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故能荐彝器于王,晋居深山,戒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献器?” ,意思是其他诸侯国都受过周王室赐予的明器(彝器),因而可以回馈,而晋国从来没有受过恩惠,因而没有奉献明器。
这样的回答自然让周景王非常生气,便说: “叔氏,而忘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无分乎?” ,叔氏是对晋国大夫籍谈的尊称,同前面称谓智文子为“伯氏”一样,表明二人的身份,并非有的人翻译为“叔父、伯父”那样无稽之谈。周景王说,你难道忘了吗?晋国的开国君主是唐叔虞,他是周成王的同母弟弟(比其他诸侯要亲近得多),难道反而没有赏赐吗?
于是周景王历数历代周王室恩赐给晋国的明器,有周文王检阅军队的 “密须之鼓和“”大路车” 、周武王攻克商朝的铠甲 “阙巩之甲” 、晋文公接受的车马装备 “后襄之二路,鏚钺,秬鬯,彤弓,虎贲” 等,才得以创下晋国大业,并且反问,如果这些都不是恩赐的,那么是从哪里来的呢?
然后回归到籍谈身上,说你的高祖孙伯黡,专门负责晋国的典籍,辅佐政务,因而称为 “籍氏”, 周王室太史辛有的儿子董前往晋国,才有了太史官“董史”。董史就是 “董狐”, 以直书“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被称为名史。然后问“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说你这个负责典籍的官员,因为什么就忘了历史呢?
周景王的一番慷慨激昂的数落,让籍谈无言以对,在智文子和籍谈告退后,周景王于是说出名言 :“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籍父难道没有其他后代吗?竟然有这么个掌管典籍的却忘了他祖先的后代!这就是“数典忘祖”成语的来历。
当然,后面还有一段,是智文子和籍谈回到晋国后,把周景王索取明器的要求告诉了叔向,叔向就是晋国著名的大臣羊舌肸,善于言辞,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以准确判断政治形式著称,和郑国的子产、齐国的晏婴是当时最著名的三位政治家。叔向说看来周景王不能善终,因为 “以丧宾宴,又求彝器,乐忧甚矣,且非礼也。”,“彝器之来,嘉功之由,非由丧也。” ,没过几年,周景王姬贵就病死了,王子相互争杀,这是后话。
周景王虽然没有遵守礼仪,并且索要彝器,看得出周王室已经非常败落。不过,关于“数典忘祖”这段话却有理有据,让籍谈哑口无言,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公卿贵族权势显赫,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在上行下效的影响下,晋国因为重用六卿,在晋昭公死后,晋顷公继位,六卿强而公室弱,国家大权旁落至赵、魏、韩、智、范、中行六家手中,从而导致了三家分晋,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人们,做人不能忘本,不能信口雌黄,“数典忘祖”就是对历史的背叛,对祖先的污蔑,正如周景王所言 “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 ,因为晋国大夫的言语,把晋国祖先唐叔虞都连带受到指责和蒙羞,作为晋国子民,自然体无完肤,哑口无言。
因而,如今那些数典忘祖的孽子们,在自己胡说八道满口喷粪的时候,想一想自己是谁?自己的祖先是谁?自己的语言文化是什么?自己的血脉是什么?如果连这些都否认,那么,做人有什么意义?活着对社会有什么贡献?还不如赶紧回炉算了。
2020/6/7榆木斋
历史上都是后朝篡改前朝历史,从封神来看商朝真的很差吗?
有关的故事举例介绍如下:
勠力同心
勠力同心的意思就是大家齐心合力,团结一致。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讨伐夏朝的事情。在我们形容一个团体或者一个队伍齐心合力完成一个任务或者达成一个目的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个词。这个词有时也写作“戮力齐心”,虽然写法变了但是意思不变。这可以作为一句口号来鼓舞士气,也可以用来描写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的精神。
中国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桀是一位暴君。他荒*无道,凶狠残暴,使得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商是一个诸侯小国,位于夏朝的东面。商的国君汤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联络各地诸侯,积极积蓄力量,并遍访贤士准备推翻夏桀的统治。
一天,有人报告商汤说,贤士伊尹正在莘国的郊外隐居。商汤听了立刻派使者带上重金厚礼去请伊尹前来。商汤派使臣去了两次,但伊尹都没有答应,于是商汤便亲自去请。他的一片诚意感动了伊尹,伊尹最终决定辅佐商汤推翻夏朝统治。在伊尹的辅佐下,商的国力日益强盛,于是商汤决定兴师伐夏。在大军出发之前,商汤在军中发布的誓师文告写道:“夏朝君主桀罪恶滔天,老天也决意要消灭他。上天让贤士伊尹来辅佐我,要我同他齐心合力(这里的齐心合力就是翻译的戮力同心的意思,原文就是该成语),治理天下。你们要奋勇战斗,帮我完成上天交予的任务。”两军交战后,商军英勇善战,而夏军却士气全无,终于被打得溃不成军,四下逃散。由于商汤和伊尹君臣同心合力,终于推翻了夏桀的残暴统治。
这就是此成语的出处和典故。这个词是个褒义词,总是用来形容好的方面或者一群人一个团体合力进行好的工作,不可以用来形容坏人的勾结势力策划阴谋。例句:让我们排除万难,戮力同心,夺取抗洪的最后胜利。
历史都是优胜劣淘,不能以后来眼光对比往前历史,从封神中所看到的商朝,并不能代表商朝曾经的历史,的确华夏历史中,后朝为显示后朝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合理正统性上,对前朝大肆抹黑其历史。 一, 商朝的起源,及巫吏文化。
一个以神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在部族及人民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部落盟族,翦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娀之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成汤回师毫邑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部落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
商朝的巫吏文化,准确来说在华夏历史中,夏朝创造了文字,商继承夏,商朝此时并未产生国家的概念,产生国家概念是后面周朝的事,商朝的存在是一种部落制,臣服制,奴隶制度,包括后来的周,也是商朝歧山的一个小部落,商朝共存在500年,部落制,臣服制奴隶制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商朝作为部落制中最大的部落,通过战争及打压等手段,让其他小部落服从,达到臣服自己,更于自己管理统治,商朝是华夏历史中进入青铜器文化鼎盛期,虽然有文物表明在夏朝后期就有青铜文物出土,但商朝是最早把青铜器运用到战争及军事上,商朝通过先进青铜器兵器,不断征服着周边并未臣服的小部落。
那什么是商朝巫吏文化?商朝是华夏历史中有纪录和使用人殉的代表,其典型发展时期是在商代。人殉制度在早商时期即已盛行,提到人殉,不得不提商朝的祭祀文化,祭祀也是商文化的一种,奴隶社会时期,部落首领及贵族死后,及重大节日,及天气状态有异变,都会以人来祭祀,这在现在来看,是挺残忍的!但是这确实是殷商时期巫文化的一部分。
巫是一种信仰,商朝时期也可能是统治者,贵族便于统治管理,或许是统治者.及贵族及广大奴隶制人民相信天地人神,可以说天地人神信仰是巫文化的精髓,巫吏是一种职称,是由统治者贵族沟通天地人神的代表,他们能沟通人神,上达民意,下传神旨,预卜吉凶,治病救人,可以绝地天通!同时是巫又便于协助统治者贵族管理部族及国家,可以说是巫文化商朝最早的官吏,巫吏。
二,商汤的巫祭祀文化,奴隶制度!商朝前期人殉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到了后期,大中型墓葬几乎都有殉人。当时人殉成了一种制度:以上出自史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老数人,这应该是商朝时祭祀文化的一种制度规则,实际现实情应该更严重,如安阳殷墟商王陵墓区有一座“亚”字形大墓。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的顶部和四周有成批的男女侍从奴隶殉葬。这一座大墓殉葬的奴隶共有三百六十多个,其中大多是不满二十岁的青少年,有的甚至是天灵盖还没有长满的幼童。像这样殉葬几百人的大墓,在商王陵墓区不止一个。除了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外,各地奴隶主用人殉葬的情况也很惊人。如在益都苏埠屯发掘的一座奴隶主大墓里,有四十八名奴隶殉葬,而且多数是十二、三岁的少年。商王和大奴隶主贵族的陵墓,成了堆积奴隶尸骨的万人坑!
商朝前期人殉,数量之多,手段之残忍,范围之普遍,骇人听闻。
史记 上记载 的杀殉是商朝的祭祀文化,那商朝时祭祀文化有哪些!这又提起商的巫文化,巫文化是商朝时的一种独特信仰吧,商朝巫文化核心是天地人神,历史以前人还未开化,觉得祭祀天地神,即自己祖先死后己经成神,在特定的时间段和重要日子或自己祖宗死后必须人殉祭祀,可以获得祖宗对部族发展统治护佑与庇护。
人殉人祭制度是统治贵族们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商时期的人殉人祭制度自然是对其前奴隶主任意杀食或杀死奴隶的一种血祭与殉葬的历史原因是战争,在原始社会末期与奴隶社会初期,人的生存斗争极端激烈残酷!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往往是整族整族的沦为奴隶。所以,奴隶主在何时、何地以何种理由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杀食或杀死奴隶。
如果说夏朝创造了文字,代表着产生了文明的起点,但还是原始社会,那商朝就是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的进阶点,也算历史文明的巨大进步,原始社会,最原始初等的社会,此时期生活和生产占有以及分工是处于相对平衡和自由的阶段,并无等级分别,奴隶制社会的主要的就是人可以占有人,奴隶就是奴隶主的私人物品,生杀死活由奴隶主决定,奴隶人身自由被剥夺,奴隶社会相对原始社会最大的进步是承认私有制,私有制是促进历史发展中巨大的进步!
三,周朝的凤鸣岐山,封建君主制奴隶社会,周太王亶父传位于其子王季,王季去世,其子姬昌袭位,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文王上位后广施德政,民皆敬仰,与此同时, 与此同时,有一对象征祥瑞的凤凰飞到了周原的岐山之上,栖息鸣叫,人们都认为凤凰是为周文王的德政而来,这是周兴旺的象征,这就是后来非常著名的“凤鸣岐山”的典故,
早在帝乙商的国力就处于衰弱阶段。帝辛在位时,西方的周国在周文王的领导下在慢慢发展壮大:在帝辛释放周文王之后,周武王姬发即位后,率领周师讨伐帝辛,帝辛兵败后,登楼自焚而死,周灭商后定都镐京,周的建立标志着,历史中君主封建制奴隶制的形成,历史中第一次形成国家的概念,也是华夏文明的巨大步,同样是奴隶制度,商朝时期,同周有何异同点,如果商朝时期奴隶制度奴隶被剥夺自由,封建制度周奴隶制度人的人身自由是得到了保证,土地却是作为最重要的生产生活依赖,贵族们占有并瓜土地,同时奴隶们为了生活不得不依附土地,同时贵族阶级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占有和剥削奴隶,这也是商朝与周朝奴隶制度的异同点。
在观念上,我一直认为商实行的部落制,臣服制,奴隶制,巫吏文化,的商历史中,人并未开化,周以后人总算开化,因为周礼确实可以教化于人,周朝周武王在位时周公为了更于周的统治,编造了天命观,实行了分封制,制定了宗法制度,推行了周礼礼乐文化,首次在历史中提到德治,仁义的新概念,对比商,周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合理性上确实是迈向历史的新台阶。
四 商朝助纣为虐的纣王,在历史中估被骂最惨的统治者估计就是纣王,助纣为虐,一窍不通,酒池肉林,暴殄天物,等成语就是出自纣王,中国历史之商朝的成语典故——暴殄天物。对于这个典故主要是指的商朝末代君王纣王执政期间,他在外四处征伐,横征暴敛,在内大造宫殿,宫内酒池肉林,供自己与美人享乐。很快的他就把国库的钱财挥霍一空之后,然后就向百姓收取各种苛捐杂税用来维持自己的荒*奢侈生活。在这期间,臣子劝谏就被他残害,天下的飞禽走兽也都被他全部捕杀,以至于人民都背他而去。所以后来人们就用“暴殄天物”这个成语来形容商纣王不按照礼制规矩残害各种自然生物。
中国历史之商朝的成语典故一窍不通。成语典故讲的是在商朝末年,商纣王非常喜爱他的妃子妲己,一天到晚跟妲己喝酒玩乐,根本不管国家的政事,也不管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好不好,他还听信妲己的话,杀了很多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纣王昏庸无道,梅伯因为正直敢言而令纣王不快,又加上听信妲己 的谗言,纣王便无情地了忠臣梅伯,还残忍地命人将其尸体剁成肉酱,纣王的叔父比干知道了这件事后,于是决定去好好劝劝纣王改邪归正,以国事为重。没想到当他在纣王面前劝谏的时候,身在一旁的妲己听到比干让纣王远离她,就变得不乐意了,开始记恨起比干来了。有一次,当比干再次在劝谏纣王的时候,妲己就趁机对纣王说:妾听说一个臣子如果很忠心他的君主的话,他的心都是赤红的,既然比干几番劝谏大王,述说大王的不对,那我们何不干脆让他把心挖出来看看到底是真心为了大王好还是大王本身就是对的?纣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下令赐比干剖胸而死,
引用吕氏春秋原文《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 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於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后以“一窍不通”喻一点也不懂。
中国历史之商成语典故,酒池肉林,纣王宠幸妲己,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室。为了供自己玩乐,纣王还建造了宏伟的鹿台。鹿台高千尺,宽三里。按照姜子牙的预计,这个工程要完工需要三十五年,足见其工程之浩大。纣王命北伯崇侯虎监造鹿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历时两年四个月。三十五年的工程,仅用两年四个月便完工,纣王的搜刮民财之重,可见一斑。
纣王的生活越来越糜烂,他还下令在沙丘平台用酒装满池子,把各种动物的肉割成一大块一大块挂在树林里,这就是所谓的“酒池肉林”,以便一边游玩,一边随意吃喝。同时又叫祼体男女互相追逐嬉戏,生活靡烂荒*至极。
看来历史中对纣王暴虐评价是无法 *** ,不过纵观历史,对前朝大肆抹黑其历史事实确实存在,商继承夏,在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评价是,不思进取,荒*无度,暴虐无道。桀曾修建酒池,夜宫”供自己和妹喜等人日夜玩乐。他重用小人,不听伊尹等人劝告,甚至下令杀死斥责他的关龙逄。最终夏桀在鸣条被汤俘获放逐,夏朝亡,数年后桀死于南巢,商赐谥号桀,对夏桀评价之成语又有个典故‘桀骜不驯,释义:桀:就是这位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朝最后一位当权者。骜:马不驯良,比喻傲慢,性情 *** 不驯顺,不服管教。
出处《汉书·匈奴传赞》“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
周朝西周后,周幽王即位,宠妃褒姒生性不苟言笑,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妃一笑,不顾众臣反对,竟数次无故点燃边关告急用的烽火台,使各路诸侯,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懊恼不已。幽王从此便失信于天下诸侯,最后,当边关真的告急之时,犬戎攻入西周镐京,边关点燃烽火却再也没人赶来救驾! 不久,便死于犬戎刀下,亡了西周。周朝从此衰落下去,社会动荡不安。周幽王在此演出了一幕“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历史闹剧。
看来历史中对亡国之君都没什么好评,一个成语故事就够永世不得翻身的,不过纵观后世看待历史,不管夏桀的桀骜不驯,纣王的暴殄天物,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等亡国之君,主观上
通俗地讲,夏商西周灭亡是人的因素,客观来说即夏商周制度问题,不应该全怪夏商周三位末代统治者来背这黑锅,奴隶制度本身会造成阶级的不公,当然奴隶制度核心就是强调个人核心,主从私有制的利益,不管是奴隶制度,还是奴隶封建君主分封制度,哪里有压迫肯定会有反抗,当奴隶社会到达临界点时,突破从林狼与羊从林法则,即需求大于供给,当历史中存在不稳定内部外部因素时,即会优胜劣淘。(原创作品,冲击青云,禁止转载)
历史(46)商朝(8)纣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