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山西的成语和典故
2.(三)神话、传说、故事之乡
3.秦晋之好的成语故事?
4.有关山西曲沃的成语
5.晋公重耳与介子推的成语典故
1.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2、秦晋之好
常用:常用成语,
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典故: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秦晋两国联姻.后比喻两姓联姻.
周末分封诸侯时,诸侯国的大小强弱,本来是不好分清的,只是选择好地方分封下去就是了.
后来周平王东迁,周王室衰落下去,一些诸侯国才利用这个机会强大起来,直到公元前六百六七十年,以绛今山西翼城为都城的晋强大了起来,其国君晋献公迅速扩展疆域,把原来的“百里之封”扩张到方圆数千里.山西大部分与河北、河南及陕西的一部分都被他占据了.
与此同时,已把国都迁到雍今陕西凤翔的秦国在秦穆公努力下招贤纳士,也大大地扩展了疆域.所谓“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就是指的这件事.
秦与晋两国是邻居,又都强大了起来,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加上不是同姓晋是周室同宗,姓姬,秦是西戎边野,姓嬴,就通起婚来,晋献公把他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因此,后来人们就叫她“穆姬”古人没有姓,都是以封地或官职、职业为姓,有的也没有名字,女性更是如此.秦穆公的大儿子,后来即穆公位的弘就是穆姬生的,继位后称秦康公.
几年以后,晋国的骊姬设计害死太子申生,申生有两个向来有贤名的弟弟一个是重耳即后来继齐桓公成为霸主的晋文公、另一个是夷吾,夷吾即后来的晋惠公.他们以及夷吾的儿子子圉yǔ即后来的晋怀公都分别先后到秦国住过,也都娶了秦国宗室之女.以后,尽管有时免不了打仗,可仍是不断地通婚.
有关山西的成语和典故
成语典故心解:修己不责人
原文
十七年,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里克谏献公曰:“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夫率师,专行谋也;誓军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太子之事也。师在制命而已,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故君之嗣适不可以帅师,君失其官,率师不威,将安用之?”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太子谁立。”里克不对而退。见太子,太子曰:“吾其废乎?”里克曰:“太子勉之!教以军旅,不共是惧,何故废乎?且子惧不孝,毋惧不得立。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
《史记·晋世家》
背景
春秋时期的晋国是一个大国,王室内部的关系很复杂。晋献公讨伐山西一带少数民族时,顺便捎回来骊姬和她的妹妹,姐儿俩一块儿做了晋献公的宠姬。晋献公这时已经有好几个儿子,原来立嫡长子申生为太子,作为王位的法定继承人。除了申生以外,晋献公还有俩儿子重耳和夷吾,品性都很好。献公十二年,骊姬生了个儿子叫做奚齐。骊姬总想废掉太子申生,改让她的儿子继承王位。于是在她不断的挑唆下,献公逐渐对申生疏远了,总想着把申生废掉,改立奚齐为太子。晋国的国都在“绛”这个地方,有一天献公对朝臣们说,曲沃是我家宗庙的所在地,没有我的儿子驻扎看守我不放心,于是就名正言顺地让太子申生离开绛,到曲沃看守宗庙去了。
大意
十七年,晋献公命令在曲沃看守宗庙的的太子申生领兵讨伐东山皋落氏。献公的重要谋臣里克劝献公说:“太子现在的职务是‘冢子’,专门负责看管宗庙祭祀和日常的供品香火。(按照常理,太子的职责是)国君外出,他就负责留下来镇守都城,叫做‘监国’;有人保护都城,他才能随君出行,叫做‘抚军’,这是咱们祖上沿用下来的制度。至于领兵打仗,那是另一种很特殊的工作。指挥三军作战那是国君与军事官员的事情,并不是太子的分内之事。指挥军队最重要的是发号施令,如果什么事情都向国君请示,就没有了军事指挥官的威信;可是如果什么事都自己做主,那就是目无君王。所以您的太子不适于统率军队。您不能任命一名真正军官,那么所统帅的军队也自然没有什么战斗力。您看这名军官该怎么任命呢?”献公说:“我有好几个儿子,还没想好立谁为太子呢。”里克一时无话可说而告退。回来拜见太子申生,申生问道:“我这个太子大概是要被废掉了吧?”里克回答说:“太子您继续努力吧。献公是在教给您如何指挥军队,最担心您不能恪尽职守,为什么要废除您呢?再说,您应该感到害怕的是背上不孝的名声,不要害怕不能继承王位,只有提高自己的修养素质,不去苛求别人,才不至于让灾难落在自己身上。”
心解
这段典故,前面叙述了整个故事的始末,就是为了引出后面里克的那六字箴言:“修己而不责人”。这六个字始终是中国文人自我修养的一个基本标准,也就是儒家里所提倡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语见《孟子·尽心》)。这个世界非常复杂,绝大多数的人和事情我们凭借一己之力管不了,除了掌握着公权力的人具有“达人”的能力以外,其他任何个人的力量都只能“独善其身”--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每个人只要把自己的修养、品质提升上去,管好自己,不对他人、对社会构成侵害,就算是有益于社会。
可是,如这个社会有修养的人都只是“修己”、都不去“责人”,那么这个社会仍然不能太平。因为国家的法律只能维持社会的基本形态,不能提高社会成员的集体素质,而每个社会成员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往往取决于社会其他成员的修养,而不仅仅是犯罪率的降低。所以对于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来说,“修己”只能算是个人修为的一半,或者一多半;另一半还要“渡人”。这里的“渡”不是“管理”、“治理”,而是“影响”、“感化”,用自我修行的品质素养来影响、感化他人,为他人作某种姿态的榜样。比如,我们经常在马路上看见有人随手将弃物扔在地上,法律没有赋予我们批评他、惩罚他的权利,可是更高层次的“修己”可以敦促我们弯腰把废弃物捡起来,扔到路边的垃圾箱里。这个行为让扔弃者看见,对他的教育感化力度,应该比批评、罚款更具效力。这就是“修己渡人”,算得上个人修为的高境界了。
(三)神话、传说、故事之乡
诚信格言 诚信格言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民无信不立 ————孔子 没有诚实哪来尊严 ————西塞罗 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 ————富兰克林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失信就是失败 ————左拉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拉罗什富科 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 诚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码,放上它生命不再摇摆不定,天平立即稳稳地倾向一端。 诚信是一轮朗耀的明月,惟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 诚信是一道山巅的流水,能够洗尽浮华,洗尽躁动,洗尽虚,留下启悟心灵的妙谛。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大仲马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 ————莎士比亚 隐瞒真实,就是骗自己。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坦诚是最明智的策略。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言而有信。 金口玉言。 君子说话,一言为定。 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 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 ————《淮南子·缪称训》 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乔叟 实话可能令人伤心,但胜过谎言 ————瓦·阿扎耶夫 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 ————罗素 金钱比起一分纯洁的良心来,有算得了什么呢? ————哈代 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莎士比亚 真诚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法治长城始于一砖一石,诚信文明凝聚一点一滴。 今天付出诚意,明天收获信誉。 出局才懂诚信重,进‘宫'方恨知法晚。 播种诚信,你收获的就不仅仅是朋友的信任,还有可以信任的朋友。 诚信是在衡量自我得失时失去的。 诚信缺失乃人性之莫大悲哀,共铸诚信不妨从小事做起;法治健全是国家的坚实基础,推进法治务必要领导带头。 诚信是社会的支撑点,法治是社会的生命灯。 诚信是你的存款,信用是你的抵押,名誉是你的帐号,承诺是你的支票,如失去了诚信 ,你将是一无所有。 立身须以诚为本, 治国必以法为基。 诚信以心为上, 法治以公为魂。 诚取天地正气问人间暖凉,法引规矩方圆律世间万象。 诚信在心,法治在行。 不讲诚信者必被社弃, 以身试法者必受国法严惩。 诚信凝聚力量,法治诞生希望。 诚信法治两手抓,共铸辉煌齐万家。 诚信是立身之本,法治乃安国之源。 诚信,人生最珍贵的无形资产; 法治,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扬诚信风帆同度文明人生,树法制大旗共展和谐社会。 赏罚分明, 市场经济讲诚信一罚十; 宽严适度,法制社会护稳定惩教结合 。 诚信是社会的通行证,法治是国家的座右铭。 诚信是现代文明的晴雨表。 诚信与高尚同行;法治与正义相伴。 诚信有法治保障才有号召力,法治有诚信支持才有生命力。 树诚信风尚,铸法治长城。 谎言浇不开诚信之花,虚伪结不出幸福之果。 行必诚,言必信;法必依,治必严。 无信则人危,无法则国乱。 你诚信我诚信有威信 ,讲法治护法治个个能自治。
秦晋之好的成语故事?
山西历史悠久,所以史前的神话,上古的传说,后世的故事就特别丰富。它们有的成为上古史的基础,有的转化为成语故事,有的转变为、戏剧。
1.神话传说
普遍流行的有女娲造人,炼石补天,伏羲创八卦、结绳记事,神农尝百草,黄帝战蚩尤,新婚洞房,放逐丹朱,羿射九日,后稷种五谷,舜耕历山、抚琴歌南风,舜妃养蚕,舜定历法,大禹治水。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山西,集中于晋南一带。
这些神话和传说未必可信,但反映先民由靠和集为生,转向农业经济的粗糙过程。这些人物未必实际存在过,但这种过程却真实发生过。如女娲与伏羲原是兄妹,人类由他俩创造,这是反映婚配制度最原始群婚杂交时期的生育行为。女娲补天,反映那时期已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使用制陶,所以才想到炼土为石,以补漏雨之天。神农尝百草,集经济已很发达,学会可食之物,并开始选种种植,于是才有后稷种五谷,舜王犁地历山顶,开发运城盐地。尧的亲民形象,其实是阶级未分化,首领生活待遇和百姓一样,是原始公社的历史阶段。经济已发展到食有余,交换已经产生,私有制有了萌芽,所以尧的儿子丹朱要夺舜的权,落得先流放后被杀的结果。尧派羿射九日,是有一段时期天气炎热干旱的写照。而大禹治水则说明冰期过去,温暖的间冰期到来,雨水加融水到处泛滥,生产遭毁(山洪冲走田地,大水淹没庄稼),生命可危(水毁、水淹、泥石流)。
这些神话和传说,有的有考古可证,有的有地质记录可查,有的从社会调查可得(18世纪以来原始部族的社会调查)。这里要指出蚩尤战黄帝发生在山西的一个旁证,年,寿阳西乡平头沟一带,发掘出《战蚩尤》的舞蹈,当地称“闹鬼”(其实是傩戏的一种别名),蚩尤带手下24个鬼怪,戴面罩,穿彩服与轩辕黄帝列阵厮杀。这一古代舞蹈保留到今天,不会是无风起浪,而是对运城地区黄帝肢解蚩尤相匹配的旁证。若能再仔细深刻地在运城、临汾、长治一带发掘,一定还会有这种《战蚩尤》的舞蹈保存,或许也可能在古籍中找到。
2.突出历史典故、成语
我国语言文字中多典故,常转化为成语。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那精练的文字中包含了深刻的哲理、讽喻,它常常是一段精彩历史故事的浓缩。
我国常用的成语有一万余条,已被编辑成厚厚的词典,有《中华成语大辞典》等各种版本。我没统计过有多少条出自山西,但见过200多页的《山西成语词典》。现就记忆所及,将使用特别广的出自山西的成语典故择要列出一些,以证山西灿烂文化。
上古神话中“精卫填海”是长治一带神农故事的一则,神农即炎帝女儿出游中淹死于东海,其精神化成精卫鸟,衔发鸠山之石欲填平东海。此故事发生在长子西部发鸠山之东一个较大的湖泊。
剪桐封弟,是晋祠由来的典故,周成王之弟唐叔虞年幼时与少年成王玩于花园中,周成王将一片桐叶剪成圭状送给叔虞,戏说:“把这圭送给你,封你做唐国之侯吧。”因天子无戏言,后来他兑现此语,当时称唐国为侯。因唐国有晋泉,故改唐为晋。从此才有晋国。
不食周粟,武王伐纣,灭殷兴周,前臣伯夷、叔齐不愿吃周朝的粮食而饿死于不周山。不周山在永济之南,为中条山的末端。
秦晋之好,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秦国,娶秦女为妻,此后两国互相帮助支持,结成友好。最后把两姓结亲也称秦晋之好。
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称雄。后来魏、赵、韩三家实力盖过晋王室,最终三家瓜分晋国并被周天子所承认。从此晋国亡,三家与齐楚秦燕四国并立,称战国七雄。
唇亡齿寒,晋国欲借道虞国去灭虢国,臣宫之奇以“唇亡齿寒”比喻虞虢两国相依相护,灭一国则另一国必不存,劝说虞不可借道。
围魏救赵,魏兵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不直接派兵援赵,而是包围魏国都城,魏军不得不撤军而去自保。
纸上谈兵,秦攻赵久战不下,因有老将廉颇守阵有力,秦冒赵臣说廉老而无用,赵括年轻能干,于是赵国撤下廉颇而令赵括任将军,结果只会空口谈论兵事的赵括令手下四十万将士全被秦俘虏而坑杀。坑赵兵所在地在今高平县谷口村,因发掘得骷髅无数而建骷髅庙旅游点。
3.著名的故事、戏剧
我国的戏剧,常以改编历史故事或而来,山西就是许多历史故事或民间故事的发源地。
《赵氏孤儿》,讲述晋国忠臣赵朔遭奸臣屠岸贾诬陷而全家被杀,只有其子赵武因赵家忠仆程婴之子冒充赵武被杀才逃过一劫。逃出的赵武一直由程婴抚养,在盂县藏山隐居了十五年,才出来复仇,杀死屠岸贾。此故事被改编成各种剧本(《赵氏孤儿》或《托孤》),甚至被翻译到西欧,近代美国百老汇还有此西洋剧演出,并评价其与莎士比亚的《王子复仇记》可相提并论。如今山西不少山区还有“藏孤台”等地名,认为该地是赵氏孤儿隐藏之所。
北宋代县杨家将抗辽,一系列故事流传,不少被改编成名剧,如《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佘太君白发挂帅》等。穆柯寨位于五台山代县木格村(由穆柯转化而来,该寨子在木格村南山梁上,废墟今存)。穆桂英摆天门阵在浑源金龙峡。五台的台怀镇有五郎庙(杨五郎出家处),杨老令公衣冠冢(九龙岗边上)。
永济有《西厢记》的“普救寺”,张生攀杏树跨墙进莺莺闺房,如今各建筑仍在,古杏树已枯,新杏树仍立。有折子戏《拷红》,**《西厢记》中插曲《月圆花好》流唱至今。
名剧《玉堂春》源于洪洞,《苏三起解》中“洪洞县里没好人”骂倒洪洞十万人。今好事者竟然立碑于城北大槐树边。明代县监狱也重修作旅游点开放。
薛仁贵,河津县修村人,随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创造了在军事、政治上的显赫功勋。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等流传,故居“寒窑”也因王宝钏苦守八年而名扬四海。
神童“司马光砸缸”救友故事发生在夏县水头镇小晁村故居中。
有关山西曲沃的成语
秦晋之好的典故,分别发生在哪里
秦晋抄之好
春秋时,秦国(今陕西一带)和晋国(今山西和河北南部一带),是相邻的两个强国。两国统治集团之间勾心斗角,争夺霸权,矛盾很尖锐,有时还出兵对阵,打起仗来。但另一方面,他们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有时却又互相联合,互相利用,甚至彼此通婚,结成关系密切的亲家。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便是秦穆公的女儿。
所以,秦、晋两国尽管互有矛盾,而彼此一再联姻这一点,在各国关系中也还是比较突出的。
由于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人称两家联姻,就叫“互结秦晋”,或称为“秦晋之好”。
春秋五霸中的成语故事
春秋五霸有两种较为流行的说法:一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以下为有关他们的成语故事:
1 齐桓公: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老马识途: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2 晋文公: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
3 秦穆公: 秦晋之好: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巴结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为讨好年轻的妃子,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的运气比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他忘掉了秦国的恩情,反倒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联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就扔下妻子,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没想到公子圉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夷吾,秦穆公当然很生气,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 现在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夷吾和重耳两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儿子公子圉的旧老丈人,还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泰山。放到现在,他们的关系不被人的唾沫淹翻才怪!但是这件事情,在当时的社会,又有几个人敢说三道四?最后来,秦穆公的舅子兼女婿——糟老头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如愿以偿的赶走公子圉,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秦晋之好: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现泛指两家联姻。
4 楚庄王: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一鸣惊人:一声鸣叫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问鼎中原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 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
问鼎中原 :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5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秦晋之好的典故怎么来的
永结秦晋之好,类似于白头到老或一起到白头,
指夫妻恩爱永不变心。 关于“秦晋之好”的来历佳话。
“秦晋之好”的来历佳话:
释义 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出处 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示例 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秦晋之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一种:我国在春秋时期,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共河上下,大江南北,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互相征伐,争夺霸权,取各种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利益。他们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当时的秦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南部,是两个相邻的强国。两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在那个时期,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后来,“秦晋之好”逐渐发展为成语。但仅指两家结亲,不一定包含什么政治内容了。
又一种:原来所谓的“秦晋之好”,其最初故事竟是这样的功利,深为之震惊。
书载,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巴结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为讨好年轻的妃子,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的运气比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他忘掉了秦国的恩情,反倒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联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就扔下妻子,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
没想到公子圉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夷吾,秦穆公当然很生气,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
现在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夷吾和重耳两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儿子公子圉的旧老丈人,还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泰山。放到现在,他们的关系不被人的唾沫淹翻才怪!但是这件事情,在当时的社会,又有几个人敢说三道四?最后来,秦穆公的舅子兼女婿——糟老头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如愿以偿的赶走公子圉,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由此可见,所谓的“秦晋之好”,只不过是暂时的相互利用,亲上加亲,是为了日后的伺机反噬倒扑;所谓的“秦晋之好”,只不过是一句好听的外交词令!
还有一种:秦穆公与晋文公是春秋时期两个明君,两人都很有色彩。晋文公重耳应该不叫重耳,而应该叫重目,因为他的眼睛有2个瞳孔,和舜帝一样。秦穆公把自己女儿嫁给重耳,帮助他复国,当时两国关系好的很!所以后来亲家叫“秦晋之好”。
秦穆公的女儿弄玉有一段优美的爱情故事。却说秦穆公有 *** ,出生时正好有人献了块璞,琢之得碧色美玉。 女儿周岁,宫中放很多东西,女儿独取此玉,弄之不舍,因名弄玉。稍长,姿容绝世,且又聪明无比。善于吹笙,不由乐师,自成音调。穆公命巧匠,剖此美玉为笙。女吹之,声如凤鸣。穆公钟爱其女,筑重楼以居之,名曰凤楼。楼前有高台,亦名凤台。弄玉年十五,穆公欲为之求佳婿。弄玉自誓曰:“必得善长吹笙的人,能与我唱和者,方是我夫,他非所愿也。”穆公使人遍访,不得其人。忽一日,弄玉于楼上卷帘闲看,见天净云空,月明如镜,呼侍儿焚香一柱,取碧玉笙,临窗吹之。声音清越,响入天际。微风拂拂,忽若有和之者。其声若远若近。弄玉心异之,乃停吹而听,其声亦止,余音犹袅袅不断。弄玉临风惘然,如有所失。徙倚夜半,月昃 香消,乃将玉笙置于床头,勉强就寝。梦见西南方天门洞开,五色霞光,照耀如昼。一美丈夫羽冠鹤氅,骑彩凤自天而下,立于凤台之上。谓弄玉曰:“我乃太华山之主也。上帝命我与尔结为婚姻,当以中秋日相见,宿缘应尔。”乃于腰间解赤玉箫,倚栏吹之。其彩凤亦舒翼鸣舞。凤声与箫声,唱和如一,宫商协调,弄玉问:“这是什么曲子啊?”丈夫对曰:“此《华山吟》第一弄也。”弄玉又问曰:“曲可学乎?”美丈夫对曰:“既成姻契,何难相授?”言毕,直前执弄玉之手。弄玉猛然惊觉,梦中景象,宛然在目。
第二天早上,自言于穆公。乃使孟明以梦中形象,于太华山访之。有野夫指之曰:“山上明星岩,有一异人,自七月十五日至此,结庐独居,每日下山沽酒自酌。至晚,必吹箫一曲,箫声四彻,闻者忘卧,不知何处人也。”孟明登太华山,至明星岩下,果见一人羽冠鹤氅,玉貌丹唇,飘飘然有超尘出俗之姿。孟明知是异人,上前揖之,问其姓名。对曰:“某萧姓,史名。足下何人?来此何事?”孟明曰:“某乃本国右庶长,百里视是也。吾主为爱女择婿,女善吹笙,必求其匹。闻中下精于音乐,吾主渴欲一见,命某奉迎。”萧史曰:“某粗解宫商,别无他长,不敢辱命。”孟明曰:“同见吾主,自有分晓。”乃与共载而回。孟明先见穆公,奏知其事,然后引萧史入谒。
秦晋之好的典故:成语秦晋之好是什么意思
秦晋之好,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
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 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在百里奚及蹇叔的辅佐下称霸西戎,而后在重耳死后不久,企图东霸中原。晋襄公听从先轸的良策,于秦国偷袭郑国班师回朝的途中伏击了秦国,秦晋之好从此破裂。其后秦穆公屡次发兵攻打晋国但屡战屡败,不得志而终。
秦晋之好出自什么典故
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
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
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
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5)秦晋之好的成语故事扩展阅读:
“秦晋之好”实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婚姻,这种婚姻的功能不是保障个人的或家庭的幸福,而是旨在实现政治沟通与政治结盟(因此亦称“秦晋之匹”、“秦晋之盟”或“秦晋之约”)。
春秋之后的后世君主,也善于利于联姻来强化政治联盟。东汉的刘秀原娶美人阴丽华为妻,后来为了笼络河北真定恭王刘扬势力,又娶刘扬外甥女郭圣通为妻。
刘秀登基后,封郭圣通为后。待北方刘姓集团被征服,又废了郭圣通,可见其联姻策略是出于政治考虑。
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由来
春秋时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互相征伐,争夺霸权,取回各种手段来维护各答自的利益。他们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当时的秦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南部,是两个相邻的强国。两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在那个时期,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巴结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女儿伯姬嫁给了他。后来,晋献
请问“秦晋之好”的典故出自何处
春秋时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互相征伐,争夺霸权,取各种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利益。他们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当时的秦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南部,是两个相邻的强国。两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在那个时期,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巴结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女儿伯姬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为讨好年轻的妃子,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晋献公死后,秦穆公立夷吾为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他忘掉了秦国的恩情,反倒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联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就扔下妻子,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 没想到公子圉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夷吾,秦穆公当然很生气,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 现在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夷吾和重耳两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儿子公子圉的旧老丈人,还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泰山。放到现在,他们的关系不被人的唾沫淹翻才怪!但是这件事情,在当时的社会,又有几个人敢说三道四?最后来,秦穆公的舅子兼女婿——糟老头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如愿以偿的赶走公子圉,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由此可见,所谓的“秦晋之好”,只不过是暂时的相互利用,亲上加亲,是为了日后的伺机反噬倒扑;所谓的“秦晋之好”,只不过是一句好听的外交词令!
还有一种:秦穆公与晋文公是春秋时期两个明君,两人都很有色彩。晋文公重耳应该不叫重耳,而应该叫重目,因为他的眼睛有2个瞳孔,和舜帝一样。秦穆公把自己女儿嫁给重耳,帮助他复国,当时两国关系好的很!所以后来亲家叫“秦晋之好”。
读图,完成15-16题.成语“秦晋之好”的典故,分别发生在()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
秦是陕西省的简称,晋是山西省的简称.
故选:C.
秦晋成语
含秦晋的成语只有4个——秦晋之好、秦晋之盟、秦晋之缘、秦晋之匹。
1、秦晋之好
qín jìn zhī hǎo
解释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出处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结构偏正式。
用法用作褒义。多用于联姻。一般作宾语。
正音好;不能读作“hào”。
辨形秦;不能写作“奏”。
近义词秦晋之缘、天作之合
反义词反目成仇
例句团市委提倡婚事俭办;并组织了集体婚礼;使20对青年结为~。
英译a congratulatory expression on wedding
成语故事我国在春秋时期,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共河上下,大江南北,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互相征伐,争夺霸权,取各种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利益。他们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当时的秦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南部,是两个相邻的强国。两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在那个时期,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后来,“秦晋之好”逐渐发展为成语。但仅指两家结亲,不一定包含什么政治内容了。
2、秦晋之盟
qín jìn zhī méng
解释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2卷:“那时待老身寻访他来,与娘子续秦晋之盟,岂不美乎!”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秦晋之好
例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梅》:“年伯黄先生,位尊德重,求使主秦晋之盟,则唯命是听。”
3、秦晋之缘
qín jìn zhī yuán
解释春秋时期秦晋两国君主之间世代联姻,关系亲密
出处元·乔吉《金钱记》第三折:“我与你合秦晋之缘何如?”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作宾语;用于男女间
近义词秦晋之好、秦晋之盟
例句明·兰陵笑笑生《》第17回:“倘蒙娘子垂怜,肯结秦晋之缘,足称平生之愿,学生虽衔环结草,不敢有忘。”
英译close ties for generations through matoimonialdiplomacy
4、秦晋之匹
qín jìn zhī pī
解释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出处《晋诸公赞》:“妻父有冰清之姿,婿有璧润之望,所谓秦晋之匹也。”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作宾语;泛指两家联姻
近义词秦晋之好
英译alliance beeen the o families by marriage
秦晋之好说的是什么历史典故呢
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晋公重耳与介子推的成语典故
记者从曲沃县晋文化研究会了解到,这些成语典故包括饮水思源、从善如流、居安思危、秦晋之好、志在四方、取信于民、政平民阜、退避三舍、一战而霸、掩耳盗铃、表里山河、汗马功劳、唯命是从、休戚相关等。
割股啖君成语典故——“骊姬之乱”后,奉公子重耳出亡,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
重耳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或“割股啖君”。
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
扩展资料
割股啖君典故人物
1、介子推
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
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2、重耳
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