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将有我来为大家聊一聊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意思是什么的问题,希望这个问题可以为您解答您的疑问,关于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意思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就开始来说说。
1.唇亡齿寒的上一句
2.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3.文言文《唇亡齿寒》的翻译是什么?
4.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
5.虢之谓也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唇亡齿寒的上一句
“唇亡齿寒”上一句是“辅车相依”。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意思:辅车相依:辅:颊骨;车:齿床。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比喻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语本《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 复假道於 虞 以伐 虢 。 宫之奇 谏曰: 虢 , 虞 之表也; 虢 亡, 虞 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
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这个成语意思是指双方关系密切,互相依存,就像车子的轮子和车轴一样,互相依靠,缺一不可。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是一个成语,意思也有双方的利益也紧密相连,如果一方受到损害,另一方也会受到影响,就像嘴唇和牙齿一样,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国家之间、人际关系之间等各种关系中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强调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性。
文言文《唇亡齿寒》的翻译是什么?
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虞国国君晋国送来了珍贵的礼物,同意了借道虞国之事时。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原文: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寓意 虢国和虞国是春秋时期互相依赖的两个小国,它们相互扶持着,才得以在弱肉强食的时代生存下来,但虢公被晋国送来的美女迷住了心窍,进而亡国。虞国国君被晋国送来的宝马和玉璧诱惑住了,最终被俘,亡国。这个成语有两层寓意,第一层是在遇到事情时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要有长远的眼光。应时刻铭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馅饼,不是阴谋,就是陷阱。第二层是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时由于某一事物的消失,使另一事物失去存在的条件。看不出这一点,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是要办坏事的。
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1、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于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2、出处
《唇亡齿寒》选自《春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唐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都是比较重要的注本。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虢之谓也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原文节选: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1.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这句话的意思为: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出处:先秦·左丘明《宫之奇谏假道》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白话释义: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
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扩展资料
人物背景:
宫之奇,生卒年不详,春秋时虞国辛宫里(今山西平陆县张店镇附近)人。他明于料事,具有远见卓识,忠心耿耿辅佐虞君,并推荐百里奚,共同参与朝政,对外采取了联虢拒晋的策略,使国家虽小而强盛。
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春秋时期,各国攻伐不止,晋国与虞国为邻,早有吞并虞国之心,但因虞国和虢国是很好的盟国,无隙可乘,所以始终未敢轻举妄动。对此,宫之奇看得很清楚,坚决主张虞虢联盟。
文章赏析:
文章首先陈述了虞虢之间的紧密关系,然后揭露出晋侯残酷无情的本质,最后提醒虞国公国家存亡在于德行,而不在与神灵。文章批判了迷信宗族关系和神权至上的迂腐,反映了当时的民本思想。
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开头只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主题。语言简洁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问句。
如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晋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
晋献公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成功,要归功于他的心狠手毒:一方面以本国宝物作诱饵,诱敌手上钩;一方面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于是,不惜以阴谋诡计骗取虞国信任,将两国逐个吞食。俗话说,“舍不得孩子,打不到狼。”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晋献公实实在在地照这样去做了,并且得到了回报,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损失。但是,攻城略地的成功,却以不顾礼义廉耻为代价,得到了实际利益和好处,而因此失去了人心和道义。对于重视民心和道义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得不偿失;
对于寡廉鲜耻的人来说,失去的无所谓,得到的才是实在的。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决定取舍的。
如此说来,对于寡廉鲜耻、心狠手毒之徒不应当以仁义道德之心去对待,最好是以强硬的态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虞国的灭亡,就灭在太相信同宗亲情,对不义之徒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对方跟自己是一类人,以一种近乎于农夫的心肠,去对待凶狠的毒蛇。如果说这也是一场悲剧的话,那么则是由自己推波助澜、助纣为虐而导致的。
如果灭亡的结果是自己一时糊涂、认识不清,被披着羊皮的狼蒙蔽了,尚还可以寄予一点同情,然而有贤臣坦诚相谏,苦口婆心地开导,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执迷不悟,固执己见,则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一点同情。
曾经是作威作福的国君,一朝变成随他人之女陪嫁的奴隶,这种天上、地下的巨变,不能不使人感叹。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历史是不应当忘记的,读史可以使人明鉴,使人清醒。即使弱小而无法与 *** 抗衡,那么弱小者之间的彼此照应、鼓励。安慰、同病相怜、支持,也可以让人在风雨之中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正所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这些从惨痛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完全可以说是千古不易的。就连平民百姓都懂得,听人劝得一半。欺人太甚的事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即使无法奋起抗争,最起码是可以想法避开的。既不听劝,又不抗争,的确算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2. 帮忙分析古文句子宾语前置它邑唯命姜氏何厌之有其虞虢之谓也何爱于所列宾语前置句可分三种类型:一是有宾语前置标记,如“唯”、“之”、“是”等,宾语需前置,它邑唯命 指挥其他地方寡人是征 征伐寡人我姜氏何厌之有 姜氏有什么可满足的 其虞虢之谓也 大概说的就是虞虢这样的其我之谓矣 大概是说我这样的 我之谓也 大概说的就是我其是之谓乎 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吧二是句中有疑问词,如“何”、“毋”等,宾语需前置,虽猛何为 即便勇猛又能怎么样客何好 来客爱好什么以何市而反 用它买什么返回呢之二虫又何知 这两个小虫子又知道什么呢君何患焉 您忧患的又是什么呢何爱于虞 对于虞,又爱它什么呢毋吾以也 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的缘故则何以哉 那又因为什么呢敢问何谓也 斗胆问一下,您指的是什么三是否定句中,存有否定词“不”“莫”的前提下,宾语需前置,不吾知也 没有人了解我以为莫己若者 认为没有人赶得上自己莫之或欺 没有什么人欺辱他。
3. 谓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 谓
谓 wèi
〈动〉
(1) (形声。从言,胃声。本义:告诉)
(2) 同本义 [tell]
谓,报也。——《说文》
人以谓霍氏。——《汉书·霍光传》。注:“告语也。”
太后明谓左右。——《战国策·赵策》
谓安陵君曰。——《战国策·魏策》
谓唐雎曰。
谓岛曰。——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3) 说 [say]
谓,说也。——《广雅·释诂二》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楚辞·九章·怀沙》
请往谓项伯,言 沛公不敢背 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不可谓智。——《墨子·公输》
不可谓仁。
不可谓忠。
不可谓知类。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诗·小雅》
(4) 评论 [ment on]
子谓 子贱:“君子哉若人!”——《论语》
(5) 称为 [name;call]
谓之文也。——《论语》
谓为三横。——《世说新语·自新》
谓之天门。——清· 姚鼐《登泰山记》
皆谓之天门。
(6) 又如:何谓(什么叫做);称谓
(7) 认为,以为 [think]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皆谓已死。——《世说新语·自新》
太守谓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予谓菊。——宋· 周敦颐《爱莲说》
(8) 意料 [expect]
不谓严挺之乃有此儿也。——《唐语林》
(9) 援助 [help]
故节于身,谓于民。——《晏子春秋》
(10) 通“为( wèi)”。相当于“是” [be]
醉而不出,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词性变化
◎ 谓
谓 wèi
〈名〉
意义;意思 [meaning]。如:何谓
◎ 谓
谓 wèi
<;连>
通“为”。因为 [because]
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列子》
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韩非子·解老》
有一人不得其所,则谓之不乐。——《盐铁论·忧边》
4. 晋献公假道于虞(文言文翻译)翻译为晋献公向虞国借路。原句出自于战国佚名的《吕氏春秋?慎大览?权勋》。
原文: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 “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 “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柰何?”
白话译文:
从前,晋献公派苟息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苟息说:“请您把垂棘出产的玉鐾和屈邑出产的四匹马送给虞公,向他要求借路,一定可以得到允许。”献公说:“那垂棘出产的玉壁,是我们先君的宝贝啊,屈邑出产的四匹马,是我的骏马啊。如果虞国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昵?”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在战国时期,吕不韦善于谋略,但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他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为自己著书。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吕不韦又挑选几位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
今天关于“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意思是什么”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