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字典

关于历史人物的成语故事和他的历史故事_历史人物对应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哪些观点

1.三国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

2.关于历史的成语有哪些 各朝代人物典故及出处

3.历史人物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关于历史人物的成语故事和他的历史故事_历史人物对应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哪些观点

1、高山流水:

《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两人结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得知钟子期病故,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

3、指鹿为马: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末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故后传圣旨命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他还想篡夺帝位,特地把一匹鹿当马送给秦二世胡亥,胡亥说是鹿,赵高叫胡亥问群臣。群臣有些迫于丞相赵高的势力违心说是鹿,只有部分说是鹿的大臣后被赵高所害。

5凿壁偷光: 西汉宰相匡衡

6图穷匕见 :战国,荆轲

8破釜沉舟 :项羽

9请君入瓮 :周兴。唐朝武则天时酷吏周兴设计许多惨无人道的酷刑对付囚犯。后来有人密告武则天说周兴想谋反,武则天派另一个酷吏来俊臣去查办。来俊臣请周兴喝酒询问对付囚犯的办法,周兴说用大瓮烧火对付,来俊臣就用这个办法使周兴就范。

11乐不思蜀 :刘禅,蜀国后主。

12煮豆燃萁: 曹植

13纸上谈兵 :赵括

14再衰三竭 :庄公(或曹刿)

15木牛流马: 诸葛亮

16世外桃源 :陶渊明

17投笔从戎: 班超

18卧薪尝胆 :勾践

19围魏救赵 :孙膑

20投鞭断流: 苻坚

21退避三舍: 重耳

22望梅止渴 :曹操

23草木皆兵: 苻坚

24完璧归赵: 蔺相如

25暗渡陈仓: 韩信

26拔山扛鼎: 项羽

27悬梁刺股:孙敬、苏秦

28罄竹难书:李密

29怒发冲冠 :蔺相如

31老骥伏枥: 曹操

32口蜜腹剑:李林甫

33鞠躬尽瘁: 宋濂

34黄袍加身: 赵匡胤

35孺子可教: 张良

36金屋藏娇:刘彻

39韦编三绝: 孔子

41焚书坑儒:秦始皇

42好大喜功: 刘彻,汉武帝

45一鼓作气:庄公(或曹刿)

三国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

出自历史人物故事的成语如下:

一、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是一个出自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主要涉及到赵国和秦国之间的外交。故事的主人公是赵国的蔺相如,他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智慧,成功地保护了赵国的利益。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赵国得到了一块珍贵的和氏璧,秦王得知后,提出以15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赵国君臣对于是否交换犹豫不决,蔺相如自告奋勇,自愿前往秦国交涉。

在秦国,蔺相如凭借其机智和勇气,成功地挫败了秦王的阴谋,使和氏璧得以完好无损地回到赵国。他先是以“璧有瑕,请指示之”的理由巧妙地拿回了和氏璧,然后在秦王宫殿中以“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的威胁动作,迫使秦王答应斋戒五日后再举行交换仪式。

等到秦王斋戒完毕,蔺相如又以“归璧于赵”为由,让秦王左右两难,最终安全地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气,也体现了赵国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典故,源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故事。在吴越战争中,越国战败,勾践被俘到吴国,受尽屈辱。他立志报仇雪恨,回国后,他决心洗刷耻辱,发愤图强。他亲自下田耕地,还亲自参加织作,同时又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治理国家。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末期的强国。吴王夫差听说越国强大,先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然而勾践并没有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发奋图强,卧薪尝胆。在又过四年后,他亲自率领军队攻打吴国,终于取得胜利。

这个故事传达了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激励了无数的后人,成为了一个激励人们努力奋斗、克服困难的成语。

三、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主要涉及到赵国的蔺相如和廉颇两位大臣。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在渑池会盟中立下功勋,被赵王封为上卿,地位在赵国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对此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后,他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决定负荆请罪,向蔺相如道歉。

他赤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前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共同为赵国效力。

这个故事传达了勇于认错、知错就改、宽容大度的精神。负荆请罪的故事后来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典故,被广泛引用和传颂。

关于历史的成语有哪些 各朝代人物典故及出处

三国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如下:

鞠躬尽瘁(诸葛亮):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顾茅庐(刘备):成语故事宫渡大战后,刘备败投刘表。徐庶被骗去许都。走时推荐诸葛亮刘、关、张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历经三次才得见。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北曹操占天时,南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煮豆燃其(曹植):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很妒忌兄弟曹植的才华,想找一个借口把他杀死,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处死。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其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只好贬他去镇守边疆。

刮目相看(吕蒙):成语故事三国时期,东吴能武不能文的武将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后,发奋读书。一段时间后,都督鲁肃来视察吕蒙的防地。吕蒙就对蜀防备的事情讲得有条有理,还写份建议书给鲁肃,鲁肃很惊讶。吕蒙说道:“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看。”

蜀国阿斗自愿投降,带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吃喝玩乐的日子,并说“此间乐,不思蜀。”

历史人物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ù zhào

[释义] 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魏、赵:战国时的国名。

[语出] 《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辨形] 魏;不能写作“味”。

[反义] 围城打援 声东击西

[用法] 用于军事。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英译] se the Zhao by besieging the capital of the Wei

[成语故事]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越多越好,一般用于对事物的需求量大,而且质量不受限制。

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韩信用兵,多多益办。此是化工造物之妙。

鸡鸣狗盗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自于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晋书·祖逖传》记述: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毛遂是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自荐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中国的成语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来自经典或著作,一个是来自历史故事。来自历史故事的这一部分,自然就会有历史人物。而在诸多历史名人中,跟谁有关联的成语最多呢?

答案是韩信。

一饭千金。意思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韩信还在落魄之时,一个洗衣服的老婆婆经常施舍给他饭吃,当韩信成为楚王之后,为了报恩,给了这位老婆婆一千两黄金。

胯下之辱。这个故事家喻户晓,不用说了。

国士无双。指国家独一无二的人才,这是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时对韩信的评价。

妇人之仁。这是韩信跟刘邦的对话中,韩信对项羽的评价。大家没想到吧。这里主要是指项羽的小家子气,不肯对功臣进行封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