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字典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意思_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意思是什么

1.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出处

2.草木皆兵的前一句诗是什么

3.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什么意思

4.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意思是什么

5.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出自什么典故?

6.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出处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意思_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意思是什么

成语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读音

fēngshēnghèlì,cǎomùjiēbīng

释义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

暂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出处

举例

我听了这话,心里觉得梦兆不祥,也和理翁的见解一样,大有我听了这话,心里觉得梦兆不祥,也和理翁的见解一样,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出处

在我们国家有着许多的成语典故,其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的典故相信大家都十分的熟悉吧。这两个成语来自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战役,其中“草木皆兵”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把草木都当成敌兵,形容极度疑惧,惊恐不安。而“风声鹤唳 ”意思则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的样子。它们讲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次战争呢?

其实,这两个成语来自我国历史上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也是东晋王朝得以延续的关键一战。其中“草木皆兵”是指:在东晋时期,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于是秦王苻坚率兵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很是傲慢,根本没把晋军放在眼里,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得知兵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苻坚在城楼上一眼望去,见对岸晋军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并且有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

再往远处看,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其实,山上并没有晋兵,不过是苻坚心虚眼花。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认为晋兵是一支劲敌,并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而“风声鹤唳”则是:秦主苻坚率领大军列阵淝水,要与东晋决战,后大败而慌忙向后溃逃,在逃的时候,苻坚的溃兵听到风声鹤叫,以为是追兵呼喊,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

淝水之战对历史的影响可以说是它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草木皆兵的前一句诗是什么

1、意思是: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草木皆兵:把草和树木都当做了敌人的兵将。形容人在极度惊慌时疑神疑鬼。

2、出自:《晋书·谢玄传》,《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原文节选: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阵,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

秦兵大败,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3、译文:

前秦军队就撤退,不能再制止。谢玄、谢琰、桓伊等人率领军队渡过淝水进击前秦军。符融骑马在阵地上飞跑巡视,想统帅约束那些退却的士兵,战马倒了。

被晋兵所杀,前秦军队于是溃败。谢玄等人乘胜追击,到达青冈。秦兵大败,自己互相践踏而死的,遮蔽了田野,堵塞了河流。那些败逃的秦兵听到风声和鹤叫声。

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即将赶到,白天黑夜不敢歇息,在草野中行军,露水中睡觉,加上挨饿受冻,死去的人十之七八。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什么意思

草木皆兵的前一句诗是风声鹤唳。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草木皆兵:把草和树木都当做了敌人的兵将。形容人在极度惊慌时疑神疑鬼。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风声鹤唳(拼音:fēng shēng hè lì)是一个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出自于《晋书·谢玄传》。 “风声鹤唳”本义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疑心是追兵,后比喻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在句中一般充当谓语、定语、补语。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以东的肥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晋军利用苻坚求胜心切的心理,设计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

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南部,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国侵略。淝水之战使得北府兵声威大振,谢玄、谢安、谢石等人也凭借此战留名青史。

成语寓意:

“草木皆兵”这个典故含有心理学错觉的元素。人在极度惊慌状态下产生多疑心理,是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是主观努力无法克服的。只要具备条件,它必然会产生。草木皆兵就是在失败而慌张的情境下产生的错觉。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意思是什么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释义: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来自百度词典|报错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_百度词典

[拼音] [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iē bīng]

[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出自什么典故?

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都是形容人在极度惊慌的情况下,对周围环境产生疑虑和恐惧的状态。

草木皆兵的意思是把草和树木都当做敌人的兵将,形容人在惊慌失措时对周围环境产生疑虑和恐惧。这种状态下,人会感到周围环境中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仿佛敌人无处不在,随时可能会对自己造成威胁。

风声鹤唳的意思则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失措时对周围的声音产生疑虑和恐惧。这种状态下,人会感到周围的声音都变得紧张和不安全,仿佛敌人就在附近,随时可能会对自己发动攻击。

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这两种状态都是人在面对危机时产生的自然反应,但过度的惊慌和恐惧可能会导致判断失误和不良后果。因此,在面对危机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

草木皆兵造句:

1、他在惊慌失措的情况下,把周围的草木都当做敌人的兵将,产生了草木皆兵的错觉。

2、战争的恐怖使得他产生了草木皆兵的错觉,连风吹草动的声音都让他感到心悸。

3、她的神经紧张得像一根拉紧的弓弦,周围的一切声音都变成了草木皆兵的恐吓。

4、洪水灾害后的地区,人们常常会产生草木皆兵的心态,对任何风吹草动都感到恐惧。

5、他在黑暗中行走,心惊胆战,草木皆兵,听到任何风吹草动的声音都让他感到恐惧。

6、连续的失败让他变得心神不定,产生了草木皆兵的错觉,对任何情况都感到不安。

7、她在森林中迷失方向,感到周围都是危险,产生了草木皆兵的错觉。

8、他的神经紧张得像一只警觉的兔子,任何一丝丝的动静都会让他产生草木皆兵的恐惧。

9、他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草木皆兵的错觉,连树叶的响声都让他感到恐惧。

10、她在黑暗中摸索前进,心惊肉跳,草木皆兵,任何一点小小的声音都能让她感到恐惧。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出处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历史典故出自于《晋书·谢玄传》,《晋书·苻坚载记》。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翻译:听到风声像是鹤在叫,都以为敌军已经杀过来了。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队,水路继续前进。秦王符坚与阳平公符融等上寿阳城眺望他们,发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都以为是晋兵,回头看符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说弱小呢?”惆怅失意开始有恐惧的神色。

扩展资料: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公元357年,苻坚称大秦天王,灭前燕、前凉及代国,最终统一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东晋占有今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这样,形成了秦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383年五月,苻坚不顾群臣反对,决意攻取东晋。八月,苻坚率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余骑;前后千里,旌鼓相望,直逼东晋。苻坚骄狂地说,以此强兵百万,“投鞭可以断流”,何愁东晋不灭?

东晋孝武帝则纳了谢安、桓冲等人的主张,坚决抵抗。他派将军谢石、谢玄等率兵八万沿淮河西进,以拒秦军;又派将军胡彬率领水军五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

同年十日十八日,秦军前锋攻占寿阳。胡彬所部水军走到半路,得知寿阳失守,退守硖石(在寿县西北二十五里〕。秦军为了阻挡晋军主力西进,又派兵五万进至洛涧(今安徽怀远县以南之洛水),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胡彬因困守硖石,粮食用尽,处境十分艰难,写信要求谢石增援。

不料胡彬的信被秦军进获。苻坚认为晋军兵力很少,粮食十分困难,应该抓紧进攻,遂把主力留在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境),带了八千骑兵赶到寿阳。苻坚先派尚书朱序到晋军劝降。

刘牢之分兵一部到秦军侧后,断敌退路,亲自率兵强渡洛涧,夜袭秦军大营。秦军抵挡不住。主将梁成战死,五万秦兵大溃,抢渡淮水,淹死一万五千余人。洛涧的胜利,鼓舞了晋军的士气。晋军乘胜追击,一举推至淝水东岸,与秦兵隔河对峙。

苻坚登上寿阳城头,望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心中暗暗吃惊。又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都是埋伏的晋兵,不由连连感叹:“此亦劲敌涧谓弱也”。

符坚中流箭,临阵斩苻融。晋军乘势迫击,秦军人马相踏,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其他军众弃甲,昼夜溃退,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东晋追兵,草行露宿,饥寒交迫,死去十分之七八。及至洛阳,只剩下10余万人。

百度百科-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出处:《晋书·谢玄传》,《晋书·苻坚载记》。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草木皆兵:把草和树木都当做了敌人的兵将。形容人在极度惊慌时疑神疑鬼。《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风声鹤唳(拼音:fēng shēng hè lì)是一个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出自于《晋书·谢玄传》。 “风声鹤唳”本义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疑心是追兵,后比喻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在句中一般充当谓语、定语、补语。

草木皆兵,是汉语的一则成语,源出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把山上的野草和树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为对方的声势所吓倒而疑神疑鬼产生错觉。其本身结构为主谓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晋书·苻坚载记》)后人根据这段记载提炼出成语“草木皆兵”。

成语寓意:

乐观的人们在面对挫折时,其冷静达观的心态值得赞赏和学习;而信念不够坚定的人在面对挫折时,其惊慌失措、缺乏判断力的心态也值得引以为鉴。苻坚就是一个在遭遇挫折时无法以正确心态来面对的典型例子。

“草木皆兵”这个典故含有心理学错觉的元素。人在极度惊慌状态下产生多疑心理,是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是主观努力无法克服的。只要具备条件,它必然会产生。草木皆兵就是在失败而慌张的情境下产生的错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