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歇后语

中国成语的由来_中国成语的由来和历史

中国成语的由来_中国成语的由来和历史

       下面,我将为大家展开关于中国成语的由来的讨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中国成语的由来的问题。

1.成语的由来二十字

2.为什么中国的成语绝大部分来自于春秋战国时

3.成语的由来和典故

4.中国的成语文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5.十个中国成语的背景故事

中国成语的由来_中国成语的由来和历史

成语的由来二十字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清·任泰学 《质疑·经义》:“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或是当时成语。”赵树理《金字》:“我想了一阵,想出个模棱两可的成语来,写了‘有口皆碑’四个大字。”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中国的成语绝大部分来自于春秋战国时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炼,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象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泥菩萨洗脸 越洗越难看。""蜜饯黄连 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跟引语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个别语句,如"勾心斗角"(见杜牧《阿房宫赋》)"水落石出"(见苏轼《赤壁赋》)等,因为时常被人们使用,后来就成了成语。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这两句诗不是人们时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而被引用了。因此这类语句应该称之为"引语",不能看做是成语。

       成语跟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是成语。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象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又如:"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该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性,极象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看做成语或谚语皆无不可。

成语的由来和典故

       成语来源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寓言神话故事的缩写,如“拨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

       二、历史事件的概括。如“完壁归赵”、“负荆请罪”、“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如火如荼”、“退避三舍”等。

       三、古书中词句的摘引或改写。如“桃之夭夭”、“浩然之气”、“得鱼忘筌”、“鸡犬相闻”、“尽善尽美”等。《诗经》、《吕氏春秋》、《老子》、《庄子》、《论语》等著作里比比皆是(以上几个都是这几本著作里的)。

       四、历代俗语的流传:如“张冠李戴”(明朝流传的俗语)、“雪中送炭”、“以德报怨”、“锦上添花”(宋代口语)。

       五.新时期创造的成语。如“多快好省”、“推陈出新”、“按劳分配”等。

       就春秋战国而言,主要是来源于两个个方面。

       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和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孔子作为第一个私塾老师出现后引发知识大爆炸,孔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大家的寓言和春秋战国人和后人总结的作品正是寓言和名句的集中地,这方面的成语真的太多。

       二、历史故事方面,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乱世出英雄绝对不会错,不信看看三国和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耳熟能详的将军元帅。

       最后,春秋战国留下的成语多,实际上汉末至唐留下的成语也多,后者的原因是,魏晋南北朝甚至于隋唐也是中国文学、语言的一个大发展时代,是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一个大的过渡。

中国的成语文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成语的由来和典故是指成语的起源和背后的故事。以下是关于成语的由来和典故的解释和描述,按照序号分段。

1.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位非常善于画蛇的画家,他凭借着自己的绘画技艺声名远扬。一天,他接到了一个人的委托,要他为自己的画集添加一幅画蛇的作品。但是这位画家认为添加一条画蛇是多此一举,因为他已经很擅长画蛇了。

       然而,由于客户的坚持,他最终还是按照对方的要求,画了一条蛇。结果,这幅画被人们评价为画蛇添足,意思是做了多余的事情或者不必要的补充。

2.井井有条

       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农夫,他的井中出现了一条蛇。农夫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决定在井上加盖一层木板,并在木板上钉了许多铁钉,以防止蛇从井中爬出来。

       如此一来,井的周围就变得非常安全,没有任何危险了。人们看到后就说这个井井井有条,意思是安排得井然有序。

3.守株待兔

       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农夫,在田地里劳作的时候,看见一只兔子不小心撞在了一颗树根上,当场瘫倒在地。

       这位农夫觉得非常便利,他意识到如果每天都能有兔子自己撞在树根上,他就可以轻松地捉住兔子了,于是他决定守在那颗树旁边等待兔子的出现。但可惜的是,其他的兔子并没有如他所愿地撞进树干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靠侥幸心理,而应该主动积极去努力。

4.十全十美

       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很长寿的老人,他的身体非常健康,什么疾病都没有。有一天,这个老人突然生了重病,他的家人非常着急,找医生来给他看病。经过医生的诊断,发现老人的病是十分之一,意思是非常严重的疾病。

       医生以为会找不到治疗方法,但是老人却出乎意料地自愈了。于是人们就形容老人的身体状态为十全十美,意思是非常健康完美。

5.饮水思源

       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年轻的学子,他非常聪明但因为家境贫寒,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后来,有一个富有的人看中了他的才华,决定资助他继续深造。学子经过努力学习,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当他成功后,他深感自己的成就离不开那位资助他的人,因此他常常用饮水思源来表达对那位恩人的感激之情。后来,这个成语就被广泛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取得成功后不忘记自己的根源和恩人。

十个中国成语的背景故事

       中国的成语有大半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经典文献,它背靠故事,富有寓意,耳熟能详

       “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刻舟求剑”、“邯郸学步”就属于这一类。中国成语文化是春秋战国开始的。

       ①乐不思蜀:

       蜀:古地名,三国时的蜀国,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快乐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②过河拆桥:

       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刘备在长坂坡打了败仗,赵云找到冲散了的刘备的妻儿。曹操也追至长坂桥,见张飞胡须倒立,睁着圆眼,心中害怕中计,吓得掉头就跑。张飞见吓退了曹操,就将长坂桥拆掉。刘备担心曹操再追,连夜率军向汉津逃去。

       ③顺手牵羊:

       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

       ④将计就计:

       解释:计 利用对方计策向对方施计。

       出处:元·李文蔚《张子房圯桥进履》:“将计就计,不好则说是好。”

       ⑤借刀杀人:

       解释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三国时期,孔明病故,魏延在军中做了一个头上生角的梦就认为自己可以称王的预兆,就对孔明的安排不满,与马岱起兵攻打杨仪,杨仪看了孔明的锦囊妙计,就叫魏延叫“谁敢杀我”,魏延高呼,马岱在后杀死魏延,这是孔明生前安排的。

       ⑥无中生有:

       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战国末期,七雄并立。实际上,秦国兵力最强,楚国地盘最大,齐国地势最好。其余四国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当时,齐楚结盟,秦国无法取胜。秦国的相国张仪是个著名谋略家,他向秦王建议,离间齐楚,再分别击之。秦王觉得有理,遂派张仅出使楚国。

       张仪带着厚礼拜见楚怀王,说秦国愿意把商于之地六百里(今河南淅川、内江一带)送与楚国,只要楚能绝齐之盟。怀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一得了地盘,二削弱了齐国,三又可与强秦结盟。于是不顾大臣的反对,痛痛快快地答应了。怀王派逢侯丑与张仪赴秦,签订条约。二人快到咸阳的时候,张仪假装喝醉酒,从车上掉下来,回家养伤。逢侯丑只得在馆驿住下。过了几天,逢侯丑见不到张仪,只得上书秦王。秦王回信说:既然有约定,寡人当然遵守。但是楚未绝齐,怎能随 便签约呢?

       逢侯丑派人向楚怀王汇报,怀王哪里知道秦国早已设下圈套,立即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于是齐国绝楚和秦。

       这时,张仪的“病”也好了,碰到逢侯丑,说:“咦,你怎么还没有回国?”逢侯丑说:“正要同你一起去见秦王,谈送商于之地一事。”张仪却说:“这点小事,不要秦王亲自央定。我当时已说将我的奉邑六里,送给楚王,我说了就成了。”逢侯丑说:“你说的是商于六百里!”张仪故作惊讶:“哪里的话!秦国土地都是征战所得,岂能随意送人?你们听错了吧!”

       逢侯丑无奈,只得回报楚怀王。怀王大怒,发兵攻秦。可是现在秦齐已经结盟,在两国夹击之下,楚军大败,秦军尽取汉中之地六百里。最后,怀王只得割地求和。

       怀王中了张仪无中生有之计,不但没有得到好处,相反却丧失大片国土。

       ⑦万箭齐发:

       万箭齐发是卡牌游戏三国杀中的一种锦囊,可在出牌阶段使用,范围攻击。除自己外,所有玩家需要出一张闪,没有闪(或不出)的玩家减一点体力。

       ⑧桃园结义: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的入会仪式上,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

       ⑨南蛮入侵:

       南蛮入侵是卡牌游戏三国杀中的一种锦囊,可以在出牌阶段使用,范围攻击。除自己外,所有玩家需要出一张杀,没有杀(或不出)的玩家减一点体力。

       ⑩无懈可击:

       无懈可击 ( wú xiè kě jī )

       解 释 懈:松懈;击:攻击。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

       出 处 先秦·孙武《孙子·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曹操注:“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用 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示 例 茅盾《锻炼》:“他相信自己的主张~,也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驳倒对方。”

       近义词 天衣无缝

       反义词 破绽百出、矛盾百出

       今天关于“中国成语的由来”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成语的由来”,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

热门文章